新年願望:抗疫成功

陳仲謀醫生 | 2021-01-12
依照目前的感染數字,特別是「無源頭感染個案」不減,政府應該不會放鬆警戒,現時的防疫措施大多會延至春節前後。(香港中通社圖片)

本專欄在新的一年首次見報。筆者先向讀者恭祝新年快樂,身體健康。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已一年有多,最終感染人數很有機會超過一億,而死亡人數希望不會突破200萬大關。所以,大家的願望都是人類今年內會成功抗疫。

科學家在舊年年初拆解了新冠狀病毒的「基因排序」,然後只用了325天時間便製成可以向普羅大眾「緊急使用」的疫苗。歐美部分國家已展開大規模的「注射工程」,但仍然未知何時會產生「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香港最快都要到2月才會有疫苗使用,希望有關部門能汲取別人的經驗,令注射過程順利,讓更多市民樂意參與其事,使疫情更早受控。

古今中外,絕大部分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這是大家的共識。所有新冠肺炎疫苗都有副作用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有普通常識的人都會認同「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道理,因噎廢食是愚不可及的。

香港的「第四波疫情」和我們糾纏不清,不會輕易離700多萬人而去,政府要迅速「內除感染,外防輸入」的措施又絕非滴水不漏,希望盡快「清零」,立即和內地通關,接上14億人的強勁經濟火車頭,恢復香港的生機,不可能立竿見影。雖然若干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心存有懷疑,但我們絕不能拒絕合作,而應該用理性思考和邏輯分析,配合當局的「接種計劃」,否則便會陷入「雙輸局面」,永遠不能從谷底反彈。大眾應該審時度勢,參考可靠的科學數據,因應本身的需要,考慮接種哪一種疫苗。希望負責的官員,切勿如法國一樣,做起事來雞手鴨腳,亂七八糟;而應學習以色列的作戰模式,接種疫苗多、快、好、省,令舉世欽羨。

我們有無機會如常慶祝農曆新年?

依照目前的感染數字,特別是「無源頭感染個案」不減,政府應該不會放鬆警戒,現時的防疫措施大多會延至春節前後。無煙花滙演、無花市年宵、無花車遊行,還算是慶祝新春喜慶麼?大家都過了一個比較平淡的冬至和聖誕節,一不離二,二不離三,又何妨多一個清靜的春節?1967年後,香港禁止燃放爆竹,很多人最初都不習慣,但過了幾年,大家便習以為常,還有樂得耳根清淨的感覺。這不是「新阿Q精神」,而是大家常常掛在口邊的「正向思維」。

正向思維

話得說回頭,冬至和聖誕節中的家庭聚會,人群在商場中的緊密聚集,可能是目下感染數字徘徊不下的主要原因。佳節家人共慶團圓,舉杯暢飲,大快朵頤,杯盤狼藉,本是人之常情,但在非常時期失去節制,便很容易把累積的努力付諸流水;抗疫疲勞,以至於麻木,甚至有反常的行為,就有如飲鴆止渴,累人害己。港人累積了的壓力已經接近兩年(加上社會運動),市民大都表現出高度的忍耐力,力保我們這塊福地有免於傾覆的危機。筆者鼓勵各位繼續堅持忍耐,互助互愛,因為隧道口的曙光已隱約在望。

港人怎樣面對今年的困難?

近日,有不少港人寧可自願隔離14天,也要蜂擁回內地避疫。這些不需要在港營生的幸運兒有點像東漢桓景獲仙人提示,率領族人上山避疫;也恍若中世紀黑死病(鼠疫)橫掃歐洲時,有人奔往偏僻的修道院避難。歷史雖然不會重演,但經常出現相似的地方,101年前西班牙流感感染人數數以億計,最少有5000萬人喪命,但兩年後便完全消失。神秘的病毒有來無影、去無跡的特點,所以,病毒的變種是正常不過的,它可以變得更加冷血無情,亦可能在世上自然隱沒。

上述的變化的確是難以預測,人們面對病毒變種,注射疫苗的效能或會有所削弱,亦要冒險承受副作用的煎熬;不接種疫苗又會感到忐忑不安,行動受諸多束縛。種與不種,就如莎翁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兩難的決定),是文學的感性,但在現代科學的理性角度看來,接種疫苗是大勢所趨,是重振經濟的靈丹妙藥,是挽回悲觀情緒的不二法門。

人類生活幾時才能回復正軌?

最好是COVID-19和西班牙流感一樣突然消失!人類的命運立即否極泰來,但我們絕不能心存僥幸,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自然運作,人不能預測),切勿守株待兔,而應該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接種疫苗,繼續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嚴守個人衞生和遵行公共防疫措施。最樂觀估計,港人在下半年才可恢復正常生活。

心債心還

疫後社會能否百廢俱興?

香港經歷這場「浩劫」,元氣大傷,官民一定要齊心協力重興經濟,還需特別注意市民的精神健康。維持港人動力的「吃、喝、玩、樂」在疫症期間大受打擊,有「鬱到病」的危險,我們的情緒必然遭受重創,正所謂「心債必須心還」,而這種症狀和經濟數字一樣,都會有「滯後現象」,正如海底地震過後,岸邊稍後才會遭受第一波海嘯的衝擊。精神健康服務比香港優勝的地區,例如英國和澳洲,在疫情水深火熱中已經具備前瞻性的眼光,調撥充足資源準備應付「精神海嘯」的進攻;反觀香港仍然沒有在這方面的應變計劃,如真的出現「精神海嘯」,將會措手不及!

本港在抗疫中的表現雖然在「兩岸四地」敬陪末座,但比起其他地方是絕不遜色的,所以我們切勿妄自菲薄,而應該更加努力做好種種善後的工作,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作好應對的方案,所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當局現在仍然有充分時間抵抗「精神海嘯」的來襲:失業、家暴、停課、起居失調和喪失社群互動所產生的焦慮和抑鬱情緒。政府增撥資源協助精神健康服務界,完善現有的工作,至於長遠的改革,就需要各方面從長計議了。

香港是地球的一員,不能獨善其身,疫情最終的落幕,要視乎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沒有新冠狀病毒。上述的「夢想」可能不會在2021年內完成,但戰勝COVID-19相信指日可待,但要抗衡「精神海嘯」的魔爪所帶來的損傷,則是全人類要走的漫漫長路。

但願新年伊始,香港在上述兩方面都會按部就班,先後妥善完成有關工作,使700多萬市民能夠繼續安居樂業。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樂觀態度迎疫情,支援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