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也要守護心腎
在香港,糖尿病愈來愈普遍,平均每10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患者。
傳統上,不少病人對糖尿病聞之色變──怕出現糖尿病併發症(即血管和神經系統受損);大家更需要注意的是對心血管及腎臟的影響──併發症可以令器官壞死,繼而喪失功能。
根據研究指出,在患上糖尿病5年後,近七成患者便會有心臟衰竭先兆。本港近四成心衰竭入院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超過一半心衰竭入院者更有機會於5年內死亡。當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便會出現心腎血管病變──腎功能會逐漸衰退,病人最終需要面對腎臟衰竭階段,繼而接受洗腎治療;這些病人同時患有心衰竭的風險亦相對地高,免不了需要長期進出醫院。這些心腎併發症不但會長期影響患病者、家人和照顧者的生活質素,同時亦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
心衰竭風險 倍於常人
現時有大型醫學實證顯示,新型糖尿病藥物可有效預防及減低心臟病和腎病風險,更可顯著減少心衰竭的住院風險,是醫學界的突破!
先前提及,血管會受到損害,繼而會形成血管粥樣硬化,導致心血管收窄,演變成嚴重的心血管病變;有時受影響的不止是一條血管,可以是瀰漫性的多支血管病變,不少糖尿病人因此而「心臟病發」,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治療。
糖尿病與心臟衰竭的關係十分密切,研究顯示,糖尿病病人患上充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比常人高2.5倍,而近七成糖尿病病人在確診5年後會有心臟衰竭的先兆。現時仍未有一個確實原因能解釋當中情況,普遍認為除了由於血糖過高引致血管粥樣硬化,也跟微絲血管失調、心肌肥厚等有關。心臟衰竭死亡率極高,患上5年後的死亡率高達54%,比部分癌症如大腸癌、乳癌等還要高。除增加死亡風險外,心臟衰竭對患者生活有極大影響,由於不能有效地將血液傳送至身體所需的各個部分,患者會出現容易疲倦、氣促、呼吸困難等徵狀,經常要進出醫院,日常活動受限制,生活質素大大降低,情況嚴重的患者更失去日常自理能力,需要家人或照顧者的長期貼身照料。
糖尿病誘發的另一種嚴重併發症為慢性腎衰竭,糖尿病病患者有五至六成機會會患上不同程度的腎病,現時本港有一半的末期腎衰竭新症都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人因血糖失調問題令腎臟功能受損,而心臟問題也會影響腎臟功能,導致身體積水,反過來又令心臟問題加劇。臨床顯示,eGFR(腎小球過瀘率)指數愈低,患心臟衰竭的風險會大大增加;而心臟衰竭也容易誘發腎功能急劇下降。研究顯示,超過一半慢性腎病患者最終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而非由末期腎衰竭引起。
腎臟功能與心臟功能相互影響,當兩者功能出現問題時,症狀往往都是不明顯的,病人可能只是感到容易疲倦,到上落樓梯時氣喘、腳部有點水腫等,已屬有初期徵狀,病人要多加留意。當出現明顯徵狀時,例如體重突然上升、蛋白尿等,就必須及早就醫;部分病人求診發現身體出現問題時,心腎功能可能已經嚴重受損,病情亦難以逆轉或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早控制檢測血糖指數、腎功能及定期進行併發症檢查,以免延誤處理病情。
傳統上的糖尿藥物可以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新型藥物SGLT2抑制劑更為病人帶來心腎的保護。
新藥控血糖 兼護心腎
早前發布的全球大型研究DECLARE-TIMI58顯示,即使病人無心臟病病歷,SGLT2抑制劑藥物「達格列淨」有助減低因心臟衰竭入院或死於心血管病的機會近兩成(17%),也有助保護腎臟,令患者出現腎功能下降、末期腎病或死於腎病的機會減半(47%)。這次研究歷時5年,研究對象遍及33個國家,共17160位參與者,當中六成是尚未患上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治療方向提供了重要參考。
202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最新指引指出,若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素值(HbA1c)欠佳,建議使用證實有保護心腎功能的控糖藥物如SGLT2抑制劑──包括確認有粥樣動脈硬化心血管風險的患者,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問題較大,應使用SGLT2抑制劑,延續情況惡化。
美國心臟病學會2020年專家共識指引,同樣地指出非常高心血管風險的病人(如已有器官受損);或有高危風險因素──血壓高、膽固醇過高、年紀大、肥胖、有吸煙習慣等等,亦可以用SGLT2抑制劑作第一線藥物治療,詳情可向醫生查詢。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都很抗拒服用藥物。管理體重、控制飲食、戒煙、恒常運動等生活模式改善,當然能有助控制糖尿病病情,但當發現效果未如理想,就應及早以藥物控制。糖尿病病人亦可以定期作心血管風險評估、微蛋白尿等併發症的檢查,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至於現時已在服用傳統藥物的病人,可就個人情況評估風險,跟醫生商量是否需要服用對心腎有更好保護作用的新型藥物,以預防或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撰文 : 梁達智醫生_心臟科專科
[信健康] 糖尿病易致併發症,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