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醫路歷程】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李錦滔醫生 詳說本地腎臟治療及器官捐贈成績

譚淑美 | 2021-06-07

李錦滔(Philip),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科顧問醫生,也是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他曾領導小組研究「雙袋」腹膜透析法,令洗腎併發症風險大減,更因而獲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頒發「國際傑出成就獎章」,是首名香港醫生獲此殊榮。此療法是公立醫院現時最常用的腹透方法。
在以下訪問,李錦滔除了暢談腎臟對我們的重要性、常見及罕見病例,也會講到捐贈器官在他行醫30多年來停滯不前。「一個人死後,可以捐一個心臟、兩邊肺、兩個腎、一個肝、兩個眼角膜、骨、皮膚,隨時是幫助10個人,是10個家庭呀!為何大家這麼吝嗇?」隨身袋着器官捐贈卡的他慨嘆。
今年適逢香港內科醫學院成立35周年,李錦滔說10月的周年大會,他們將會邀請英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地的醫學界人士前來慶祝並召開醫學會議(視乎疫情狀況,或有改變),期間固然會討論到新冠肺炎。

去年李錦滔主持內科醫學院院士頒授儀式。(受訪者圖片)

「另一方面,今年我們會重點討論遺傳專科,包括探討『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精準醫學』是研究病人的遺傳基因是否適用於某些治療等,譬如用在治療癌症上的標靶治療,病人有或沒有某種遺傳基因,可能都影響它的成效。」
眾所周知,新冠肺炎主要感染的是肺部,但作為腎科權威的李錦滔指病毒同時有可能影響腎臟、心臟、腦、大腸等。他強調要預防新冠肺炎,注射疫苗是最佳方法,並重申香港內科醫學院的聲明:積極鼓勵公眾參與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計劃。

新冠病毒對腎臟影響
新冠病毒如何影響腎臟?
「例如本身那人有慢性腎病,感染病毒後,可能會令慢性腎病惡化。」假如本身沒有腎病呢?「都有可能影響到腎臟,例如急性腎衰竭或急性腎臟損退。」他指。
本身是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科顧問醫生的他謹慎地說:「其實香港洗腎病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好少,只是零星個案。但根據一些報告,例如倫敦的一些醫療中心,可以有高達20%的洗腎病人感染新冠病毒,這對整個醫療系統的壓力很大。」
除了有賴香港感染人數比例較低,更重要是「香港過去30多年都推動家居透析,即在家中洗腎。香港主力做家居透析,只有少過四分一的病人要回到醫療中心去做。」減少去醫院,自然也減低感染風險。
他滿意地道,「全世界都在推廣家居透析,香港在這方面是領先者。我們的家居腹膜透析比率達七成,是全球最高的。我們今年都會慶祝『腹膜透析優先政策』的35周年!」
腎有「污水處理廠」之稱,李錦滔笑道:「當然,它很重要,它能清除你身體的廢物,及把不需要的水份以尿排出來。它還有一些功能,可能大家未必為意,就是能分泌不同物質,以維持血壓水平,製造血色素,骨骼的健康都要靠它。」
有沒有什麼罕見的腎病?
他想一想道:「曾經有一個20多歲病人因腎衰竭而換了腎,之後約3天,她排出好多蛋白尿,我們量度到有70多克的蛋白在小便當中!這令病人體內的蛋白急速下降!」
這是大概20年前的事了,他自言印象仍然很深,「我們幫病人做洗血清治療,前後做了5次,才能醫好。這病人現在約50歲,那個換好的腎用到現在,功能仍然十分良好。」

李錦滔(右二)跟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左一)曾為同班同學兼同事,照片攝於一九八八年。(受訪者圖片)

難忘個案與腎病數據
另外兩宗他最深刻的個案,「有一個病人因腎衰竭導致心臟機能受損,早在她十五六歲已經來求醫。她連行平路都會氣促,幸好後來成功換腎,不單不用再過洗腎的日子,連本來脹大的心臟都收縮至平常,可以做回運動。在一個腎臟病人運動會,她在短跑贏得第一名。」李錦滔安慰地道。
另一個姊妹情深的個案,「一個20多歲的病人,因腎病而要時時洗血。後來,她得到妹妹捐出其中一個腎臟,過了兩三年後,腎功能回復正常,她能懷上孩子。她是順產的,巧合的是她兒子出世的日子,正是她妹妹生日的日子。」
什麼人較容易得到腎病?
「糖尿病人佔五成多;腎小球發炎佔25%;血壓高的病人約佔10%。其餘有遺傳性的多囊腎病。」他認真地說。「因此,不要吃太甜、太鹹、太肥膩,做適量運動,好像是老生常談,其實是真的。」
換腎的話,腎病是否可以斷尾?
他坦言,「病人要一直吃抗排斥藥,以維持腎臟的功能。因始終這腎是外來的器官,一定要靠藥物去降低免疫力。」
所有換器官的病人,都會遇到同樣的情況?
他點點頭道:「是,因這器官始終不是你的,你的身體會產生免疫系統去抵抗它。因此,我們常講換過器官的人,相對上感染新冠病毒的機會高,是因為他們的免疫力被抗排斥藥降低了。」

李錦滔(前排左三)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逾30年,圖為他與該院腎科團隊合照。(受訪者圖片)

北愛做服務經歷爆炸
李錦滔在港大醫學院畢業不久後的1985年就投身威院工作,一直至今。
「我選擇腎科,因這是很有趣的科目,很多科研都做得到。」他慢慢道,「此外就是與病人的關係。一個腎病病人我可以睇20至30年。有些女病人,我看着她由大肚到生孩子,帶埋孩子來見我。這是很長遠的醫生和病人關係,無論他們的健康與家庭狀況,我們都會有點了解。」

在醫學路上,他遇到不少良師。
「內科醫學院第一個院長是達安輝教授(Sir David Todd),其實是我的師父,也是我的role model。是他吸引我成為一個內科醫生。至於為何選擇腎科,有兩個人影響我,一位是余宇康教授,另一 位是黎嘉能教授,他們分別是我在港大讀書時及中大工作時的老師。」後來負笈英國做研究,他亦受另一位學者影響,「是Andy Rees教授,我是跟他學習的。」

已故的達安輝(左)是香港內科醫學院創院院長,也是李錦滔(右)的恩師。(受訪者圖片)

李錦滔在香港出生,父母都是二戰後移居香港,他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早年就讀九龍華仁書院,中六時他憑獎學金到英國升學兩年,期間最特別的是在1977年獲學校安排到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做社會服務,「當地有炸彈爆炸,我在室內時,時而聽到附近傳出爆炸聲響。我出發前,父母更要簽『生死狀』!」他那時做的社會服務是為長者送餐、幫長者做家居裝修等。

在愛好方面,他很喜歡音樂劇,甚至擔任本地劇團演戲家族董事局主席,「賣花讚花香,我最喜歡的是他們的《一屋寶貝》,這個故事很感人,話說有個阿爸到台灣捕蝶跌死了,他的鬼魂回了家,因兩父女的愛,女兒一直看到他。」他曾邀請腎臟病人看此劇,「很多病人天天都面對死亡,他們應如何面對?然而當你知道死亡,你才會珍惜眼前人。病人即使洗腎二三十年,但請不要時刻想着洗腎,只要有積極的人生觀,一樣能活得精采。」

李錦滔(右八)是演戲家族的董事局主席,他與香港腎科學會合作邀請一班腎臟病人欣賞該劇團的音樂劇《四川好人》。(受訪者圖片)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李錦滔醫生暢談腎臟的重要性及新冠病毒對腎臟的影響。(吳楚勤攝)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