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脾健活

梁寧茵中醫師 | 2021-07-26
根據西方醫學,脾臟位於腹腔左上方,臟面前上方與胃底部相連,後下方與左腎及左腎上腺連接。脾是人體的血庫,亦是最大的淋巴器官,儲存各類的淋巴細胞,參與免疫工作,過濾血液,清除衰老或壞死的紅細胞。

榮先生,46歲,3個月前初診。他在20年前曾因血小板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持續下降,最低達至60 10^3/uL(正常值是150-450 10^3/uL),醫生建議把脾臟切除,就在他26歲那年,即2001年初,進行脾臟切除手術,自此之後,榮先生便容易感冒發熱,而且比一般人難癒,進食後又容易腹瀉,一天2至3次,濕疹亦從2006年開始陣發性出現。

根據西方醫學,脾臟位於腹腔左上方,臟面前上方與胃底部相連,後下方與左腎及左腎上腺連接。脾是人體的血庫,亦是最大的淋巴器官,儲存各類的淋巴細胞,參與免疫工作,過濾血液,清除衰老或壞死的紅細胞。在人類胚胎發育早期,脾更擔起造血的責任,直至嬰兒出生後才由骨髓負責。從西醫的角度,脾臟切除後免疫功能會下降,患者容易受感染。

中醫對脾的位置,古籍如《素問.太陰陽明論》、《難經》、《醫貫》中有描述:「脾重二斤三両,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可理解到中醫說的脾是包括現代醫學的脾和胰腺,與腹腔內的其他臟腑,包括胃、小腸、大腸有密切關係。中醫的脾,除了是身體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製造氣血的系統之外,還有維持正常血液運行的功效。當脾虛時,就會牽連其他臟腑,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四肢肌肉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而變衰弱,甚至萎縮。從中醫的角度,脾對身體健康擔任重要的角色,所以又稱為後天之本。

健康飲食作息習慣

以榮先生為例,脾臟手術之後,脾氣虛衰,不能運化水濕,所以食後即瀉,而食物中的營養亦因為消化不良而不易吸收,難以化生氣血養份,提供給其他臟腑,而首當其衝的便是肺臟。從中醫的角度,肺是身體防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與皮膚、鼻及大腸有密切關係。當肺脾兩虛時,擋外邪的部隊沒有氣力,感冒菌便容易乘虛而入,且比常人難以痊癒,而濕疹的出現也與正氣虛有關。所以我以增強正氣、健脾補氣祛濕為治療方法,再建議榮先生要建立健康的起居飲食習慣。

用藥方面,我重用黃芪,配以人參及黨參以補益脾肺之氣,再加入茯苓、炒白朮、山藥、扁豆、薏仁、砂仁及葛根等以滲濕止瀉,諸藥配伍,以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正氣便可增強。

生活調攝方面,要強化脾肺,就要建立健康飲食和恒常運動及優質的作息習慣。須知道切脾手術後,消化功能會比一般人差,所以要「識飲識食」,避免難消化、高油、高鹽、高糖或經加工醃製的食物。蔬菜方面,瓜類如青瓜、冬瓜消化時間最短,其次是茄類如茄子、番茄等;根莖類的蔬菜如紅薯、芋頭的消化時間最長,可以作為主食。要注意的是十字花類蔬菜,如椰菜花、西蘭花等比較難消化,適宜攪爛煮湯或用蒸的方法,蒸得軟一些。每天要飲足夠的流質飲品,包括清水、清茶及湯等。飲食要定時、定量、慢食,早午豐富,晚上輕膳,戒食消夜。

運動要一動一靜,最簡單的是每天15至20分鐘快步行或游泳,如環境許可,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運動,及最少5分鐘靜坐。

切除了脾臟後,其他臟腑的負擔會加重,優質的作息習慣很重要,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充電。都市的生活繁忙,但為了健康,盡量在晚上11時前休息。這樣,就算沒有脾臟也可以健康地生活。

作者為註冊中醫

 

[信健康] 健康飲食好習慣,中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