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嚴重可致切腸 新治療目標或有效減手術機會】

2021-08-04
潰瘍性結腸炎嚴重可致切腸,新治療目標或有效減手術機會。

大家還記得一年前,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甚麼原因提出請辭嗎?答案是不太常聽到的「潰瘍性結腸炎」!到底潰瘍性結腸炎跟一般腸臟發炎有何分別?嚴重患者或需要切腸保命?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

 

.簡介.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是一種炎症性腸病,由於體內的免疫系統失衡,對消化道進行攻擊,引致腸道發炎和潰爛。炎症性腸病不具傳染性,但會反覆發作;以潰瘍性結腸炎為例,炎症部位呈現連續性,患者大便帶血或黏液,有腹瀉、腹痛、發燒等症狀,更可引發貧血、毒性巨結腸症或腸癌,絕對不容忽視。

或許大家會問:這麼嚴重的病症鮮有聽聞,應該沒多少人患上吧?然而資料顯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於1985年至2014年間上升了16倍,估計跟都市化生活和西化飲食模式有關。而且每兩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就有一個病情不樂觀,接近二成半的患者都曾因病住院,演變成大腸癌的風險更上升2.4-5.7倍;據說安倍已經被這個病折磨近50年,難怪病情復發後馬上請辭......

 

.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可惡化致腸穿,或需進行手術切腸。現時有兩大手術治療方向,包括迴腸袋肛門吻合手術(Pouch-anal anastomosis) 及 直腸結腸切除術和迴腸造口術 (Total proctocolectomy with ileostomy)。然而單純症狀的改善並非理想的治療目標,結合黏膜的深度緩解才是更長遠的對策,將病情發展風險降低。除了深度緩解,亦有使用生物製劑等的進取治療。治療炎症性腸病需要適合長期使用,高安全性,能有效維持黏膜癒合的藥物,單靠傳統藥物對部分病人的治療作用有限;生物製劑的出現則改變了治療方向,幫助患者達到治療目標。

 

.個案分享.
57歲的陳女士 (化名) 是一位文員,早於2014年已出現病徵,卻先後被誤診為痔瘡及腸易激綜合症,至2016年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陳女士初期發現大便帶血,照腸後發現腸的周邊發紅,少許發炎,後來發展至內急,但都未能如廁。服用藥物病情有所緩解,陳女士沒再出現血便和內急的情況,相安無事至2018年,因服用消炎藥物誘發潰瘍性結腸炎發作,因同時患腎炎留院逾月。至2019年陳女士二次復發,病情較之前更嚴重,不斷肚瀉更發高燒;醫生發現腸道數個患處都幾乎腸穿,初期用類固醇治療並不奏效,最後轉用生物製劑治療再進行腸道止血手術,才有改善。

現時陳女士每三個月要接受一次生物製劑治療,她坦言治療雖然有效,但費用高昂確實對她造成經濟負擔。

.資助.
香港結長友會補充,現時部分生物製劑治療雖被納入安全網,惟患者必須符合既定臨床條件及通過嚴格資產審查,才能獲批資助。過往有不少患者因經濟負擔而放棄治療,致病情惡化;會方期望有更多資助計劃或降低資助門檻,讓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及早接受適切治療,減低因病情惡化而帶來的影響,相信亦有助減輕醫療機構因病人併發症住院或手術護理所造成的長遠醫療負擔。

 

(資訊由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及香港結長友會提供)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結腸炎提出請辭。

(由左起) 香港結長友會副主席蔡紹賢先生,香港結長友會主席袁文超先生,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委員暨腸胃肝臟科專科梁偉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