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並非疾病罪魁禍首

林盈吟 | 2021-09-10
了解病理和營養的關係對疾病管理有好處,但對疾病治療無用武之地。

古人有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出自宋朝《太平御覽》,意指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引起的,而災禍是因為言語不當招來的,成了警世格言。身為倡導整全飲食的營養師,對前半句「病從口入」,我有話要說,希望不至於招來災禍。

以現代的大環境來說,我不認為食物是引起疾病的元兇;反觀,民眾缺乏對食物的認知,誤會了各大公家機關、健康權威建議的飲食指南。既然有待加強大眾理解何謂食物,可先由食物的定義出發。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食物」是營養物質(nutritious substances),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組成,以維持生物的生長和重要的生理過程,來源天然,通常是植物、動物、菌類。有鑑於哺乳動物生理架構的複雜,這可不是單一活性成份(指具有醫療效用或生理活性)能獨當一面完成的工作。

食物vs食品

我們味覺的喜好、選擇吃或不吃的食物、食材的準備、烹飪手法、進食份量,以及頻率、與我們共享食物的對象等皆是構成飲食習慣的因素。經過加工過後,食物可以成為具商業價值的「食品」,兩者不盡相同,不要以為吃的都是食物。

在流行病學中,可以通過飲食預防35%的癌症,而不吸煙相對的可以預防30%的癌症。在此需要帶出的訊息是食物沒有引起生理疾病的問題。當我們試圖解釋疾病緣由,不應該從我們吃的食物入手,罪魁禍首會是:1.食品這種「食物類比物」(類似食物的物質,包括各類保健食品)或2.缺乏均衡飲食(可導致營養失衡甚至營養不良)。

由此可以推論,沒有靈丹妙藥能治百病。換句話說,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能夠根除疾病的神奇食品並不存在,因為食物不是問題所在。飲食不慎,當代的解讀為誤以「食品」當「食物」這種「飲食習慣」更為貼切。

那麼,吃什麼能支持我們的健康呢?這是一個自然(基因)與養育(營養)的問題(nature vs nurture)。以病理學來說,病症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顯現到臨床症狀中。了解病理和營養的關係對疾病管理有好處,但對疾病治療無用武之地。

因為其極低的癌症發病率,提倡整全飲食的學者透過大型研究發現,中國農村的膳食脂肪與動物蛋白的關聯性為70%至84%,農民攝取到的脂肪大部分來自動物,人們沒有去除或添加脂肪到食物中(如食品加工)的選擇,也沒有吃到食品的機會。

從農民的飲食習慣與目前由科學支持的維持健康微生態的飲食建議中,能得到一些資訊【見表】。

能量的流動

生命能量是有周期的,能源自然地流向開放的空間,能被轉換,不能被消滅,這是種定律。通過飲食習慣得來的能量及營養素亦然。來不及被轉化的,或許會擴大空間(如脂肪積聚於內臟外圍、皮下),或許最終在禁閉的空間爆發開來(如脂肪積聚於血管、內臟),繼續能量的流動。

食物就是生命──但並不意味更多的「食物」等同更多的生命力。試想想,把錘子砸在腳趾上會導致腳趾疼痛,要消除疼痛,就是停止錘擊腳趾這麼簡單。吃不好(錘擊)導致疾病(腳趾疼痛),只需簡單地去除吃不好這情況,以「治癒」疾病。

最後,我們當然可以繼續選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通過現代醫學減少主義(reductionist)的視角,以減少病徵對患者的不適為前提,參照飲食指南中針對個別營養素相對應的疾病病徵,增加或減少攝取量。

抑或,我們應該正視何謂吃食物而非食品,並非把個別營養素看作是一個個孤立、不相干的研究領域,而是一種全面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最有影響力的決定因素,根治疾病的起源。

選擇權在你我手中。

撰文 : 林盈吟_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營養師

 

[信健康] 注意飲食有益健康,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水果的多酚成份對健康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