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查 「殺到埋身」方行動?

陳傲霜助理教授 | 2021-10-07

大腸癌雖是很常見的癌症,卻是可以及早預防的,奈何人們總覺得「這與我何干」而遲遲不行動,待有病徵才去「check一check」,原來這可能為時已晚!

大腸癌是指位於大腸或直腸的癌症,當大腸或直腸形成一些稱為「瘜肉」的異常增生,假以時日便會發展成癌症。多種風險因素可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例如年屆50歲或以上、大腸癌或瘜肉的家族病史、發炎性腸病、缺乏運動、低纖飲食、進食過多醃製肉類、過重和肥胖、吸煙和喝酒等。現代都市人生活忙碌,壓力「爆煲」,這些風險因素都是十分常見的。你對於這些風險因素又是否「似曾相識」呢?

現代都市人生活忙碌,壓力「爆煲」,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

藉口多多 遲遲不去檢查

你可能會問,大腸癌有何症狀呢?發現後才去檢查吧!大腸癌的症狀可包括大便習慣改變(肚瀉、便秘)、大便有血、裏急後重、腹部絞痛或酸痛而不退,體重無原因地大幅下滑。可是,早期的大腸癌卻往往沒有任何症狀的,很多時待出現症狀已是後期了!

在過去10年間,大腸癌仍是香港常見癌症的第三位。每年有超過5000宗新症,2000人因患這種癌症而死亡。究竟如何減低患大腸癌的風險?簡而言之,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是最有效的防癌方法。所謂大腸癌篩查,其實泛指大便隱血測試、糞便免疫化學測試、乙狀結腸內窺鏡或大腸內窺鏡檢查,這些都是研究證實能抽出大腸內細胞異常和癌前瘜肉的方法,因此可在其演變為癌症之前將其切除。篩查能找出早期癌症,及早治療就更奏效。愛自己、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進行篩查是防大腸癌的最佳方法。

可是,人們卻有種種藉口不去篩查,例如沒時間、不知道在何處篩查、不覺得有何好處、感尷尬和不適等。50歲以上通常覺得無必要進行篩查的人,都對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和症狀認識較少。

計劃周全 無助增加動力

為提升社會大眾對大腸癌的認知,以及增加他們接受篩查的機會,本港於2020年起全面推行一項資助性的全民大腸癌篩查計劃,主要資助50歲至75歲無症狀者在私營界別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也讓參與者透過計劃網站自行選取基層醫生以作跟進。如果隱血測試呈陽性,則須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

此計劃解決了社會大眾對篩查有所保留的各因素,包括成本高昂、使用服務的容易程度等;可是,篩查比率仍然很低,皆因我們都忘記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進行篩查的「推動力」。我們「排除萬難」,但動力無增,了解沒有推動力的背後成因才是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於2019年至2020年推行了一項調查,探討了不同社會人口背景、健康和吸煙狀況、醫護人員意見、個人篩查體驗、對大腸癌的認知風險和嚴重性、覺得篩查的好處和障礙等,是否會影響人們進行大腸癌篩查(大便隱血測試)的意欲。是次調查訪問了大約1300名合資格參與篩查計劃的本地華人,結果發現自覺患大腸癌風險較高、嚴重性較高的人,都會有較大意欲接受大便潛血測試。較年長者 (66歲至75歲)的意欲亦較年輕者(56歲至65歲)為高。令人震驚的是,大約900名受訪者不打算在未來12個月接受檢查,皆因他們毫無症狀、健康正常,覺得根本沒有此需要。可見愛自己、為自己負責還不足夠,要覺得自己具風險、有嚴重性和有需要才是願意篩查的關鍵。

「訪談」談心 解決內心掙扎

香港特區政府透過教育和推廣影片、單張、電視廣播等宣傳大腸癌篩查計劃,合資格者參與的數目仍然不多,單憑教育大眾和資助篩查還是不足夠。其實他們對於篩查「又愛又恨」,不全然是知識不足或價錢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覺得大腸癌是否「殺到埋身」,其風險和嚴重性是否足以推動他們進行篩查。

最近的一項系統綜述指出,進行「動機式訪談」可能是解決人們內心掙扎的良方,希望藉此鼓勵人們接受篩查,從而付諸實行。

所謂「動機式訪談」,其實是以客戶為核心的對話和輔導,在過程中探討客戶的想法,釐清疑惑和內心矛盾,最終帶來行為的改變——接受篩查。

訪談途徑也是重要的,研究發現,面對面和電話訪談(或綜合兩者)再加上溫馨提示的信函,已可提升參加者接受篩查的意欲,甚至付諸實行。如今人們酷愛科技,網上各種溝通渠道、WhatsApp、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等傳訊工具已十分普遍,令「動機式訪談」更方便、更靈活。

基於上述調查和發現,「動機式訪談」可說是教育和推廣以外的「強心針」;我們將在介入計劃裏加入這種形式,再有效利用現今多種先進的溝通渠道,希望大為增加人們的動力接受篩查,並能恒常進行,以防患於未然。

撰文:陳傲霜助理教授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

 

[信健康] 關注大腸癌篩查,醫生訊息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面對面和電話訪談(或綜合兩者)再加上溫馨提示的信函,已可提升參加者接受篩查的意欲,甚至付諸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