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氏症和食物添加劑

林盈吟 | 2021-10-08
超加工食物只是讓人滿足口腹之慾的合成食物,陸續有研究發現加工物質對人體細胞的毒害不容忽視。

過去幾個月陸續探討各種與腸道微生態相關的疾病及營養學,甚至提供了生活、飲食上的建議。由於「多菜少肉」這不爭的事實多說無謂,趁此提提筆者的團隊最近得獎的一篇文摘──食物是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發展和持續的危險因素。也就是這項研究種下了筆者與腸道微生物和食物添加劑的淵源,經過了多年來的努力,結果終於出爐。

在我們繼續向下閱讀之前,簡略介紹一些關於這種疾病的背景。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發病率因地理位置和種族而異。澳洲的IBD發病率屬全球最高,而香港在亞洲國家中最高,內地個案則呈上升趨勢。這些地區的發病率分別呈現出高、中、低的狀態。與IBD相關的已知因素包括宿主的基因遺傳、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豐富性和環境因素,這包括旅行、遷移,以及飲食。而克隆氏症屬於IBD其二類別之一。在這裏得特別提到的是,隨着年幼兒童從低風險地區遷移至高風險地區的疾病發病率增加,這表明兒童是高暴露風險期。

在環境因素中,飲食作為克隆氏症發展和持續的關鍵危險因素愈來愈明顯。食品添加劑,在超加工食品中隨處可見,已被證明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抗炎狀態。因此,更多的討論集中在飲食的添加成份,具體而言,乳化劑和人工甜味劑的作用備受關注,僅舉幾例︰乳化劑──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聚山梨酯80(polysorbate-80, P80)、卡拉膠(Carrageenan);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對腸道微生物的變化,如減少微生物多樣性,減少有益物種,或相反,增加致病物種和內毒素。因此,在團隊的研究中,我們評估了克隆氏症患者和對照組於上述3個區域的超加工食物攝入量。值得注意的是,生命早期即嬰兒、幼年時期,是微生物群形成的關鍵時期。另外,當前的食物攝入量對疾病活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超加工食物為危險因素

我們招募了500多名參與者,其中包括克隆氏症患者本身,還有他們的直系親屬、共享居住環境的家庭成員(共用的環境風險因素),以及全無關聯的健康控制組。我們使用經過驗證的調查問卷估算了早期和當前的超加工食品攝入量。

在結果方面,我們首先研究在3個區域(總和及個別區域),早期階段的加工食品攝入量,包括嬰兒期至18歲。與對照組相比,克隆氏症患者的加工食品攝入量趨勢最高,同時,情況在澳洲最普遍。綜觀個別地區,筆者想強調一下,在大多數年齡段,患者的乳製品攝入頻率比健康控制組來得更頻繁。在中國,除了加工水果和速食外,患者在所有年齡段的所有其他加工食品的攝入量都比健康控制組更頻繁。這觀察結果意味着,克隆氏症患者從幼年到童年,在所有地區都比對照組更頻繁地接觸大量加工食品,因此食品添加劑的攝入也相對增加。

如前所述,我們還評估了參與者當前的食品添加劑攝入量。各地區之間相比,總食品添加劑攝入量反映了中國、香港和澳洲的IBD發病率(分別屬低、中、高)。在所有區域,(i)克隆氏症患者的攝入量在9種添加劑中,有6種比直系親屬高,(ii)各種添加劑的攝入量皆高於健康控制組。這表示克隆氏症患者當前的添加劑攝入量幾乎都高於對照組。

說夠了科學,總結一下,在我們這項跨國的研究結果中,能得出以下兩大結論:(1)克隆氏症患者,比所有地區的控制組,從嬰兒期到童年,都有更頻繁地接觸一系列的加工食品、食物添加劑。這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早期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劑的加工食品可能是克隆氏症後期發展的主要風險因素。(2)在克隆氏症患者中發現較高的食物添加劑攝取量及IBD發生率對應了各區域加工食品的添加劑攝入量。這支持了添加劑攝入量可能引起克隆氏症持續炎症的觀點。

「多菜少肉」對人有益是不爭的事實。

還是回到「多菜少肉」

上述的發現可能解釋克隆氏症的病因,由容易導致克隆氏症發展的微生物變化直接引起。患者在成年後繼續接觸和增加膳食物添加劑的攝入,可能導致持續的干擾腸道微生態繼而引發炎症。讀到這裏,非患者的你或許還不為所動,畢竟研究當中的對照組就是你們這群有吃加工食物的健康人士。容筆者苦口婆心的勸喻,超加工食物只是假扮成讓你滿足口腹之慾的合成食物,其中找不到原食材不說,陸續有研究發現加工物質對人體細胞的毒害不容忽視。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大家多關注腸道健康。

撰文 : 林盈吟_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營養師

 

[信健康] 避免患克隆氏症,營養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