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壓力大 腸胃健康響警號

徐成智醫生 | 2022-09-16
醫生透過詳細問症及安排適合檢查,為出現消化系統問題的患者尋找致病根源,再按生理及心理情況,制定個人化的治療及改善建議。(養和醫院提供)

筆者每天在診症室接見的病人,大多因形形色色的腸胃不適、消化系統毛病而求醫。經細問下便會發現,背後的原因與日常的壓力有莫大關連。

要解除這些警號,不單要靠藥物醫「身」,更要醫「心」,找出問題根源,才是治本良方。

「醫生,我近期每天都肚瀉肚痛,經常請病假;有時更差不多要24小時待在廁所附近才可以……」還記得Andrew(化名)初來求診時,坐立不安。他表示能上班的日子,通勤時需不斷上落車如廁,為此他往往要提早兩小時出門;更尷尬的是,他經常忍不住放屁,令他飽受困擾。

事實上,Andrew的情況並不罕見。綜觀臨床所見的個案,香港人較常見的3類腸胃問題為消化不良、胃酸倒流及腸易激綜合症,其主要病徵分別包括:

消化不良:大多會有飽滯感、作悶、胃脹、食慾下降;

胃酸倒流:患者感到胸口位置疼痛、灼熱,或感到有很多胃氣或酸性液體向上湧;

腸易激綜合症:經常有腹痛、腹脹等的不適,情況大多在排便後得到紓緩;大便次數改變,出現肚瀉或便秘,大便質地亦變得稀爛或偏硬等,並常有排便不清的感覺。

抽絲剝繭了解病因

以Andrew的表徵來看,其情況與腸易激綜合症較為吻合,但要斷症及找出病因,就需要詳細問症及檢查。除了查問過往病歷及家族病史外,我通常會請病人以手比劃不適範圍,患者若能以手指準確指出不適的地方,例如肚臍以上位置即可能與胃部有關,由此可以加以判斷病源;但若病人只能以手掌示意大概位置,則反映其問題影響範圍較大。

另外,我會請病人描述不適或痛楚的主觀感覺,例如是似針刺、抽搐、脹氣或絞痛等,同時要了解劇烈程度,屬隱隱作痛或嚴重疼痛,以及會否伴隨如作嘔、體重下降等其他症狀;再請病人憶述整個病情的「起、承、轉、合」,當中到底有何「線索」能助醫生抽絲剝繭,確定病因可能與壓力有關?可從以下兩點略知一二:

發病時間、誘因及過程:腸胃不適的症狀是否全日持續出現?或是在上班日子或處理重要事情時才發生?若發現求診者在放假、較放鬆的日子,或完成工作後,不適感消失或症狀得以緩減;當重投忙碌日子時,症狀又再次出現的話,便有機會是壓力所致。

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仔細分析求診者每天三餐進食詳情、食物種類等,如會否進食速度太快、經常食無定時或兩餐併為一餐;又是否透過吃刺激性食物、過量飲食、飲酒或吸煙等方法紓緩壓力,這些習慣均會影響腸胃健康。

透過問症得知細節後,再要視乎病人情況及需要,安排他們接受進一步檢查,如大腸或胃部內窺鏡檢查(「腸胃鏡」)、超聲波、驗血或病理化驗等,如非出現如癌細胞、潰瘍或其他結構性問題,可以排除因嚴重疾病而引致其腸胃毛病的可能。經詳細了解Andrew的情況及檢查後,結果正常,再進一步細問之下,察覺Andrew在放工後症狀有所改善,深入了解後發現其工作節奏緊張,發病初時只有輕微的腸胃不適而未有為意,但當長時間處於高壓之下,其症狀日益嚴重。

腸是人體第二大腦?
為何壓力與腸胃不適密不可分?這與腸道微生態及腦部大有關係。研究顯示,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與腸神經系統有着雙向的聯繫,這稱為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腦部透過神經系統向身體各部位傳遞訊息,腸胃各部分內外布滿神經線。當腦部受刺激,有機會將不必要的訊號發放到不同器官,其中或會傳遞到胃部或腸道,令該處出現疼痛感,或加快蠕動速度。據醫學觀察所得,一些較易緊張、精神壓力較大的人士,其腦電圖檢查結果顯示他們的腦電波也特別活躍,這或會增加其腦部發放訊號到腸胃的機會,引致不適。
再者,我們腸道內有一千多種微生物群,研究發現精神壓力、缺乏睡眠、不良飲食習慣或飲酒等因素,均會導致腸道內不同菌群數量起變化,容易出現便秘、腸炎等腸道疾病。而好壞菌之間是否平衡,不只影響消化能力,更主宰免疫功能及情緒。人體內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分別由腦部及腸道生產;一旦腸道微生態失衡,便會減低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對情緒有直接影響。
個人化處方治身心
一旦排查後發現腸胃問題與情緒或壓力有關,醫生便需要因應病人的個別情況,從治療、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幾方面着手,多管齊下,對症下藥。
首先,需根據病人的症狀如胃酸倒流、脹氣、腸胃疼痛,而處方相應藥物組合以作緩解;同時為他們分階段訂立可行目標,商量逐步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只限在工作場合適量飲酒,以限制酒精攝取量;又例如病人進食菠菜和西蘭花後腸胃不適,便應戒吃這些引起脹氣的食物。恒常運動亦有助改善病情,運動可刺激大腦釋放安多酚,令人產生愉快感覺,亦可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能力。當然,亦要從「心」出發,理解困擾患者的壓力來源,從而輔助他們找尋疏導情緒的方法。
消化系統相關疾病的症狀雖然相似,但每位患者的發病誘因各有不同,並無單一治療方案適合所有人士。若然腸胃響起不適警號,切勿輕視或自行斷症,應該盡早求醫,由醫生協助尋根究柢,以免病情轉差。
撰文 : 徐成智醫生_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壓力可影響腸胃問題,專科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