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科醫生姚啟恒 細說新冠與港人心臟問題

譚淑美 | 2022-10-07

姚啟恒是心臟科醫生,他自2001年從香港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瑪麗醫院行醫。
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爸爸是家庭科醫生姚星南。當年選擇心臟科,其中一個原因是心臟科經常牽涉到急救,「肝衰竭都可以拖延一些時間,但心臟停3分鐘,就會死人;心臟大概只得1磅重,這1磅重卻能把養份輸給全身,是一個很重要的器官。」
在以下訪問,姚啟恒會談到:新冠病毒可能會引發什麼心臟科疾病,而疫苗又會產生什麼保護作用;香港社會老齡化,令冠心病成為心臟科最常見的病症;電視劇不時有年長角色因家庭糾紛導致心臟病發暈倒,以至醫生在病人垂危的時候電擊病人大喊clear背後有什麼科學根據。
訪問地點在瑪麗醫院。甫坐下,先問姚啟恒,疫情對心臟科病人有什麼影響?

心臟科醫生姚啟恒從港大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瑪麗醫院行醫,至今近20年。(吳楚勤攝)

「病毒是會影響心臟的,它除了對上呼吸道系統的感染,也會導致身體其他部位發炎,例如有研究指,它入侵心臟後,會使心臟肌肉發炎。症狀包括心悸、氣促、休克。」即使病人的新冠肺炎痊癒了,但他強調心臟發炎可能有後遺症,「例如發炎後留下疤痕,這些疤痕就會影響心臟功能。」
大概多少「中招」的病人會引起心臟相關疾病?
「香港現時已有逾百萬人確診過,而有嚴重心肌發炎的個案只佔少數,我相信比例遠低於0.1%。」他補充:「其實相對原始的新冠病毒,新型Omicron帶來的併發症是較少的。」
他進一步解釋,其中一個原因是,較多人後來已接種了疫苗,而疫苗帶來的保護是可以對抗到炎症。「不是打了針就不會感染,而是打了針令感染如心肌炎的疾病機會減低。這點希望市民明白。」他語重心長地道。
確會被激到心臟病發
香港人最常見的心臟相關疾病是什麼?「隨着社會老齡化,冠心病現在是最常見的心臟疾病,這是冠狀動脈——即是供血給心臟的動脈粥樣硬化,或俗稱『條血管塞咗』。這病有輕也有重,輕的話如血管只塞了三或四成,因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病者不易察覺。但如果重症的話,即是塞了六成以上,會變成心臟供血不足,尤其是做運動時,會出現心口翳痛。有時即使病人不是做運動,但行一層半層樓梯已經覺得心口被壓着。去到最後期,血管完全塞晒,就變成俗稱的『心臟病發』。我們睇電視,見到有人按着心口,然後暈低——就是這個情況。有些中年人做運動,突然之間昏倒,也可能是這個問題導致。」
的確,電視劇的爭產案,不時有老人家被子孫激到心臟病發,然後暈低,現實中是否有這種情況出現?
「會的,當我們跟別人爭執,中樞神經在亢奮狀態,心跳也會突然加快,此時血壓飆升,塊面紅晒,塞着血管的斑塊變得不穩定,導致血管內膜受損——就像你鎅傷自己,皮膚會結疤,而當血管不單塞咗,還加上結疤,那就會完全無血供應到心臟。因此,情緒壓力是真的可導致心臟病發。」
另一個常見劇情,是當病人垂危之際,醫生經常會電擊病人,電擊前會大喊「clear」。
他指這也是來自真實情況,「的確我們是常常這樣做,主要是針對心律不正的病人,即是心跳得紊亂,而當我們電擊病人,就像reset一部電腦般,拍醒他的心臟,叫佢唔好再亂咁跳。」
為何要喊clear?
「噢,這是因為不想任何人觸碰病人,否則會電埋那個人!」
女性荷爾蒙保護血管
失戀會心痛,又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他想一想,以科學口吻道:「有一種病名,由日本人發明的,叫做章魚壺心肌炎。最典型的是,中年女性受到壓力刺激,然後心口痛,但照X光她的血管又無事喎。換句話說,即使你的血管是健康的,但精神壓力一樣致使心臟肌肉受很大壓力。」他笑言,「不過,我行醫這麼多年,還沒有見過一個病人,話係因為失戀來睇我!」
承上文,冠心病既然是都市殺手,那麼生活在繁忙大都市的香港人,應如何預防冠心病?
他點一點頭,接着解釋:「有些因素是不可改變的,例如年紀較大及男性是較多有冠心病,冠心病也可以是家族遺傳;至於可以改變的因素,則包括吸煙、糖尿病、膽固醇高、中央肥胖。」
年紀大,機器壞,大家都明白,但為何男士較多患冠心病呢?
原因十分神奇——「女性荷爾蒙其實對心臟血管有保護作用,即是它會令血管較難積聚斑塊(導致塞血管)。然而,當女性過了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減少後,這個風險亦會隨之增加,跟男士看齊。」他認真地答道。
香港社會雖然已很現代化,但數十年前的醫療水平不足,導致本地人相對於歐美人士,還是較多患上風濕性心瓣疾病。姚啟恒肯定地說:「在我們小時候,有些細菌誘發到免疫系統問題,令心瓣受襲擊。中國、香港……四五十年前,抗生素未普及,令風濕性心瓣病留下種子,一直到一個人去到50、60、70歲,相較外國同年紀的人,變成較多人患上此病。但香港的發病比率在全球來說已不算太高,經濟再差一點的如印度、中國某些城市,就有更多人患這個病。」
處理「種子」發芽很簡單,「譬如喉嚨痛,睇了醫生後吃抗生素,問題就能解決。但以前的年代,未必人人有機會睇醫生,一個人喉嚨發炎,又沒有吃抗生素,雖然痛狀慢慢會好轉,但炎症可能已在侵蝕心臟。這通常是慢慢發生的。」
但現在很多病人都很抗拒醫生開抗生素呢?
「100年前,當盤尼西林被發明時,是醫治了很多人的。但當然,不是每個病人一發燒就適宜吃抗生素,要看是什麼原因導致發燒。但抗生素在現今醫學當中,是非常重要的藥物。」他謹慎地道。

姚啟恒目前是港大深圳醫院助理院長,圖為他(左)與團隊為病人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港大深圳醫院官網圖片)

在大腿開窿置入心瓣
心臟科疾病的治理,隨着時代進步有不少新發展。
「近5至10年,我們發覺除了冠心病之外,老人的心瓣也因為退化而衍生很多問題——心瓣即是心臟的活門。傳統上,大多數心瓣治療都要開刀,即是停咗你個心,換了心瓣,才叫番郁個心,這是大手術。現在,我們多了微創手術可以代替,即是透過股動脈(大腿的動脈),沿着主動脈換了心瓣。這樣就不用把心臟停頓下來,也較傳統手術減低創傷。」
只需要在大腿開刀?
「是的,只需要在大腿開一個窿,經過血管,再置入心瓣。」
姚啟恒醫科畢業之後,除了在香港懸壺濟世,亦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助理院長,「我10年前已經在那邊做心臟科的建設工作,很幸運地可以接觸到當地的病人。」
他已婚,育有一個6歲的女兒。

姚啟恒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職業:心臟科醫生
身份: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助理院長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女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心臟科醫生姚啟恒從港大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瑪麗醫院行醫,至今近20年。(吳楚勤攝)

姚啟恒目前是港大深圳醫院助理院長,圖為他(左)與團隊為病人植入可吸收抗菌封套。(港大深圳醫院官網圖片)

姚啟恒(右)指出,心臟只得約1磅重,但這1磅重的器官卻輸送養份給全身。(港大深圳醫院官網圖片)

姚啟恒(中)說,心臟科疾病的治理,隨着時代進步有不少新發展。圖為他接受媒體訪問。(嚴道聲醫網圖片)

姚啟恒(右一)攝於港大深圳醫院與暨南大學的一個合作儀式上。當時的港大深圳醫院院長是盧寵茂(中)。 (暨南大學圖片)

姚啟恒選擇心臟科,原因包括這科牽涉到急救。(HKU Mental Health Ambassadors fb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