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與中醫
艾為常見草藥,生長分布廣泛,平日行山時,在路旁也可以見到艾的蹤跡。
當中,艾葉以湖北蘄州出產者為勝,稱蘄艾。
艾性溫,味苦、辛,具有獨特芳香。
在客家地區,人們清明節前後常把新鮮採集的艾草加進糯米粉製作成艾草茶粿這款特有應節小吃,在春日潮濕天氣中具有散寒除濕功效。
另外,俗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家家戶戶會把艾草掛於門前,艾的香氣在5月炎炎夏日中不但可驅蚊蟻,更可除疫氣。如《荊楚歲時記》記述:「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純陽之物
《本草綱目》記載,艾為純陽之物,可以回垂絕的元陽之氣,灸之能治百種病邪。艾葉既可以內服,又可以外用。
中醫臨床上經常於處方使用艾葉,經過配伍來達到溫經止血、散寒調經或安胎之效。艾外用則主要用作灸法,《扁鵲心書》云:「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指出艾灸在患者陽虛欲脫時能夠回陽救逆,有着起死回生之功效,為中醫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艾灸看似容易,實質不簡單。灸法所用的是艾絨,為艾葉的製品。剛採收的艾葉叫作鮮艾,經乾燥後即為生艾。生艾存放一年後即為陳艾,陳艾經過反覆曬杵、捶打、粉碎,篩除雜質後而得到的軟細如棉之物,就是艾絨。艾絨可製成條狀、柱狀、粒狀等不同形狀,以適合不同治療。
此外,在艾灸治療時,選艾亦已有一定的要求。如《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古人早就意識到艾灸所用之品要陳久者為佳。
《本草綱目》更記載:「凡用艾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指出若以生艾進行灸法,其火力燥熱,則容易耗傷津液,傷人肌脈,故進行艾灸治療時,必須要使用火力純淨溫和的陳艾。
保健養生
《扁鵲心書》:「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也。」歷代以來,艾灸養生常被推崇,甚至於海外推廣發揚。
日本在二三十年代,就曾推動全民「保健灸運動」。
當時,結核作為日本的「國民病」,使日本醫療界束手無策。別無他法之下,日本推動了全民保健灸運動。沒想到,這大大提高了日本國民的體質,紓緩了當時醫療壓力,並解決了那時候的疫病大流行。
艾灸可以調整人體的陽氣,屬於溫補,故此,尤其適合用於陽虛內寒人士。相反,對於實熱證、陰虛發熱人士,一般不適宜艾灸治療。
轉眼又入冬,冬季人體陽氣潛藏,也是進補好時節。若你經常出現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神疲倦怠、腹痛腹瀉等表現,不妨考慮一下艾灸,達到養生保健之效。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講師、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艾灸可達養生保健,醫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