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大腸鏡

施蘊知醫生 | 2022-11-16
據過去研究所見,若能在大腸鏡過程中切除腺性瘜肉,便可有效減低大腸癌發生率和造成的死亡率。

科技發達,我們都不時聽到人工智能的話題,究竟什麼是人工智能?它對大腸鏡的醫療發展又貢獻了什麼?
人工智能是由人類製造的機器所呈現出之智慧;它亦泛指電腦模擬人類思考過程,模仿其學習行為和解難能力。那麼它能在什麼方面協助人類呢?其實早於1950年代,人工智能便應用在醫學界中;例如機械學習,指的就是建立從資料或數據中學習的模型來解答醫學問題。另外一個鮮明的例子是深度學習,即蒐集多層的非線性學習資料表徵,再建立一個模型給予答案。現在我們所說的人工智能大腸鏡,其實運用了這種深度學習方法培養物件偵測技術,再應用於瘜肉偵測上,從而增加腺瘤偵測率及減少失誤而錯過瘜肉的機會。
據過去研究所見,若能在大腸鏡過程中切除腺性瘜肉,便可有效減低大腸癌發生率和造成的死亡率。不過,有時候出現腺性瘜肉被遺漏之狀況,大腸癌便仍會發生。有時人為因素,例如分心及認知上的錯誤等,都可能會影響腺性瘜肉偵測率,因而成為遺漏腺性瘜肉的成因。
另外,病人的放瀉程度和自身因素亦會影響腺性瘜肉偵測率。有研究顯示多至25%的腺性瘜肉有機會被遺漏。所以醫學界現今都在找尋不同方法希望改善這情況。人工智能大腸鏡的發展便是其中一環。
香港大學在2020年發表了一項研究,對18個研究項目中的7680張瘜肉影像進行分析,發現了透過使用深度學習模型,可以提升腺性瘜肉偵測率的準確度至91%,敏感度至94%,特異度至92%。
今年7月美國的Mayo Clinic亦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用人工智能大腸鏡的腺性瘜肉遺漏率可以減少兩倍(由32.4%減至15.5%)。
希望當這些新技術發展成熟時,可以幫助到更多病人。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人工智能切除腸瘜肉,醫生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