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憂(中)

天峯醫生 | 2023-01-04

年紀大了,患病機會也增加。根據香港醫管局的數字,長者入院機會較年輕人高約4倍,社會老齡化帶來的醫療沉重負擔、長遠而迫切。上文(〈老有所憂(上)〉刊於2022年12月21日)帶出了不少年長人士容易產生的健康問題,包括慢性疾病、癌症、感染及容易產生的骨折損傷等。
除此之外,還有各類退化問題。
退化也是老齡化的必然過程,人的身體雖然有一定自我修復能力,然而卻並非永久保用。可能因為器官功能的緩衝能力已經用盡、細胞數目亦隨年長逐漸減少、自我修補能力亦愈見緩減或個別的器官或細胞根本就沒有修補能力,所以缺損了就會「買少見少」。

年紀大,器官功能如感觀系統會出現退化。(法新社圖片)

心肺功能會變弱,肌肉力量也會隨年齡下降,削弱了對骨骼和關節的保護,加上韌帶的柔韌性也會不及年輕時,受傷機會增加之餘,也增加了關節退化速度。關節退化通常涉及勞損和不斷重複的活動,所以不同職業和活動習慣的人都可以有不一樣的關節退化,例如廚師很常有手腕和手肘的問題。至於一般人,退化通常發生在「負重」的關節,例如髖關節、膝關節、頸腰椎等地方。
至於我們身體其他器官,包括腎臟和泌尿系統、肝胰膽和腸道的消化系統,及不同的內分泌系統等,同樣會因年紀大了而慢慢減少活力,長者容易有的問題例如是皮膚鬆弛、小便較頻密甚至有困難(男士較常見,通常因為前列腺增生)、便秘(由於腸道蠕動減慢)、容易有水腫和感覺疲倦等。
感觀系統問題
另一個容易察覺的器官功能退化,就是感觀系統,畢竟長者的反應速度會比年輕時慢,也不及年輕時敏銳。即使是感觀器官本身,也會出現各類退化問題。例如味覺細胞會慢慢減少,以致長者們都會不時覺得「食之無味」,變得愈食愈濃味。
長者常會抱怨「眼又矇,耳又聾」。其實,令到長者視力下降的原因很多,又或者說,眼睛可以有不同退化問題,最終都會影響長者們的視力。
老花眼就是最常見,亦是大家最熟悉的退化性眼睛毛病。症狀通常在中年之後出現,最初時可能只是看書報看了一段時間之後,會有眼睛累或酸澀的感覺,慢慢才開始發覺看近的東西愈來愈吃力。尤其看手機,或是書報上的小字,都感覺愈來愈模糊。原因是我們看近時需要靠收緊眼球來調節聚焦,但當年紀長了,這個調節能力也變差,便令我們看近的東西時變得吃力、容易疲倦,甚至失焦,只能靠老花眼鏡或拉遠距離才看得清楚。
另一種毛病是常常感到眼睛很乾、癢或眼垢增多,甚至眼的周邊會感覺酸麻脹痛,以致出現視力模糊,這些都可能是乾眼症症狀。乾眼症是由於基本淚液不足引起,長期淚液不足會令眼睛紅腫、充血,甚至角質化,並會真正影響視力。有時基本淚液不足反而會刺激反射性淚液分泌,形成常常流眼淚的現象。要處理需要注意有充足休息和滴眼藥水。
飛蚊症是常常看到很多浮游小黑點,像是飛來飛去的蚊子一樣。這其實是因為玻璃體退化。玻璃體是眼球內透明像啫喱的物體,主要負責支撐眼球後方之視網膜,讓視網膜牢牢緊貼在後面的眼球內壁面。但是當玻璃體退化,原本晶瑩透明的玻璃體裏面會出現一些混濁小東西,就是患者見到的飛蚊。如果玻璃體出現更嚴重退化甚至流失,視網膜便有可能因失去了支撐而出現剝離、脫落,令患者突然之間喪失視力,是眼科其中一個常見和需要盡快處理的急症情況。
然而,視網膜本身也會有退化問題。黃斑部是位於視網膜正中央、視覺功能最敏感的部位。
黃斑部亦同樣會隨年齡增長而出現退化,出現黃斑部病變的患者在看東西時,會覺得視野中心的影像模糊、扭曲變形、顏色變淡,而周邊視野反而比較清晰,例如看圓鐘的時候只見到1至12的數字,卻見不到指針,而且通常兩眼會一同發生。退化是黃斑部病變,尤其是50歲以上人士視力受損的最常見原因。
眼球後面是視網膜,前方則是水晶體。我們兒時以至年輕時,水晶體是完全清澈透明,就好像相機鏡頭的鏡片一樣。但當時間長了,水晶體會逐漸變得愈來愈混濁,導致光線無法完全穿透,而造成視覺模糊,這就是白內障。情況也像相機鏡頭因溫差所形成的霧氣覆蓋,令成像變得模糊一樣。水晶體只會愈來愈混濁,而且是無法以眼鏡矯正,唯有做手術,例如水晶體乳化術和人工水晶體植入,才能令影像回復清晰。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大家熟悉的紫外光和長期勞累之外,其實血壓高、糖尿病、吸煙都會加速各類眼睛退化或衰退的速度。它們都會引起水腫、血管增生等病變,會直接影響不同器官的不同組織,包括黃斑部等部位。
腦部功能退化
單單眼睛就有如此多退化問題,聽覺、嗅覺以至各感知系統同樣會出現退化,因篇幅所限,暫不詳述。但是在這裏不得不提腦功能的退化,尤其是記憶力。
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及從前其實正常不過,尤其是要接受新事物,能力上絕對不能與年輕時比較。相反,舊的人和事,卻反而會牢牢記住。是故很多長者都愛想當年、說當年。
至於記憶這回事,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人腦有兩個部分負責記錄我們的經歷:海馬體和大腦皮層。首先是由海馬體製作短期記憶,之後經過重複或某些特性的短暫記憶,會逐漸被存入到皮層,在大腦皮層「寄存」之後,便成為長期記憶,並得以保留。
然而,最近有一項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神經迴路遺傳研究中心進行的研究指出,海馬體和大腦皮層可能同時產生各自的記憶版本。不過,在大腦皮層形成的長期記憶在形成初時是不成熟,或者是所謂「沉默」的。這說明大腦的這兩部分應該有某種關聯,隨着時間推移,記憶的提取會從海馬體轉到大腦皮層。但如果海馬體和大腦皮層之間的聯繫受阻,那麼長期記憶就可能永遠無法被「激活」。這項研究將來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細緻了解記憶力衰退的病理機制。
提到長者記憶力問題,當然又不得不討論認知障礙症。只是,又必須在此闡明一下,記憶力衰退不等於腦退化,不等於有認知障礙症。
事實上,我們偶爾會忘記事情,或者所謂執筆忘字,總是已經掛在口唇邊卻硬是說不出名字來,都是很平常。所謂記憶力衰退,也有不同原因,最常是受到注意力不集中和身心狀態問題所影響。當然年紀大了,對新事物的記憶不及年輕時也很正常。
正常的記憶力衰退並不會影響自我認知能力,暫時忘記的某些事物是可以靠提示記起,面對熟悉的人、地方都不會有問題,而且判斷力、表達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不會受到影響。
至於腦退化或認知障礙同樣也有各種原因。
其中最常見的原因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退化性疾病。老年人士患上的機會會增加,70歲人士10位有1位會患上,85歲則3位中有1位。隨着腦細胞出現病變,不正常物質會慢慢聚集,並擾亂大腦內的訊息,破壞腦細胞之間的連接,並令到腦細胞死亡,而導致患者漸漸地喪失某些大腦機能,除了記憶力衰退之外,還會有其他問題,例如需要用較長時間去完成慣常工作、常常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在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失去日子或時間概念、明明在早上卻以為是夜晚、言語表達和理解能力下降、說話失去重點卻又會不斷重複,甚至無法辨認家人、出現性格及行為改變,最後更可能需要人照顧或特別護理。
其他會引致腦退化的原因包括連串小中風、各類腦創傷、腦感染發炎、藥物、酗酒和一些較罕見的腦神經病變等。
長者的健康問題除了各類退化之外,還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問題,都需要我們面對和解決,下文再續。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續談年長者醫療問題,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