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生活質素
轉眼又至歲晚,農曆新年即將到臨,筆者先向各位朋友及讀者拜個早年,祝大家兔年安康,如意吉祥。
熬足了3年疫情,社會逐漸復常,期待香港可戰勝逆境,邁步向前。大家經歷了新冠病毒一仗,必然對健康更加珍惜。
預防總是勝於治療,病要向淺中醫,隨着基層醫療加以推廣,望可促進市民健康。生命長度固然重要,不過其闊度亦不容忽視。
對老年病及長期病患而言,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往往受老友記及病友們更為注重。不過究竟何謂生活質素?是否患病便沒有生活質素?晚期病患者的生活質素還可否提升?
傳統上,生活質素從醫學角度分析,可劃分為是否與健康有關。健康當然會影響整個人的生活質素,不過生活質素及至健康本身亦會受着外在因素影響,如人生經歷、天災人禍等。
舉個例子,若一覺醒來,發現中了巨額頭獎,或會喜不自勝,甚或欣喜若狂,頓覺生活質素爆燈。可是往往見報章雜誌報道,外地有如斯幸運兒,失去節約自制,樂極生悲,破產收場,生活質素出現巨大反差。
另一方面,儘管生活質素可受外在因素影響而低落,但亦能在逆境中回彈,不要小覷人類的抗逆力。在約21年前的紐約,發生了911慘劇。適逢有學者在911前後做了紐約市民生活質素調查,在災難發生後,整體指數亦可逐漸回升。不少個別受傷者的身心當然受到重創,不過人間有情,他們在社會及醫療服務支援下陸續康復。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即使碰到困難,看似無解決方案,然而天無絕人之路,活着就有希望。每個人對健康於整體生活質素的影響,有不同價值觀,當醫者與病者協作擬定重要醫療計劃時,亦應以病者對生活質素的觀點與角度作依歸。
海闊天空
讀者或有疑問,如當年紀老邁,或面臨頑疾,身體機能大不如前,生活質素還可怎樣維持?西方資深生活質素學者便大多支持以下由來自英國的Calman's Gap理論:每個人的生活質素,是反映着每人現有情況及期望之間的落差。若現階段功能情況衰退,大家當然希望努力鍛煉,回復到之前狀態。
就如一位中風病人,起初半身不遂,在不斷努力之下,持續復康訓練,出院後再可舉步前行。又如癌症病人,惡細胞蔓延至腰椎,導致下肢癱瘓,但在抗癌藥物、電療及紓緩治療多管齊下之後,偶有奇蹟出現,再站起來。然而當盡了所能,恢復不到病前狀態,與期望出現落差,情緒及鬥志自不然會低落,生活質素下降。不過人總是會適應,如能調整期望,積極面對現況,再得到應有支援,減少現況與期望之間的落差,生活質素便會回升。其實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說話,退一步便海闊天空,就包含了以上道理。
在生活質素的考量上,有一重點不容忽視,便是生活是動態,而非靜止。頑疾當下雖或不能根治,但是配合個人化及全人化的治療方案,病情可改善。我早前的生活質素研究資料亦顯示,剛入院或轉院的病者,生活質素在首兩周或會下降,但是在團隊及病者努力之下,往往可逐步回升,即使去到人生旅途盡頭,也並非不能得到維持。
有不少病友及長者曾經說過,人生最後的時間,是他們最珍惜的歲月。有獨居伯伯,無依無靠,臨終前幸有離婚多年的前妻,回頭相助,伯伯感激流涕。亦有一對情侶,相戀多年,女友病重,男友不離不棄,最後向在醫院病榻上的女友求婚,共諧連理。
多元範疇
無論是在健康或疾病的任何階段,生活質素涵蓋着不同領域,而身心社靈是當中四大主要範疇。在患病時,身體上的症狀與不適,如疼痛、氣促、嘔吐等,自是影響生活質素之常見原因。
在老年病患裏,精神不振、疲累、睡眠等更要留意處理。在有殘障情況的時候,活動能力及自主照顧等便成了更攸關重要的課題。在相對健康或沒有患病時,生活質素亦包含了身體功能上的發揮,如精神、魄力、體能等等,直接或間接影響着生活質素裏的主觀康寧及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在心社靈方面,不論患病與否,各種成因均可對生活質素造成可大可小的影響。心理上常見問題,如擔心、焦慮、恐懼、抑鬱等,可由疾病引起,不過亦可是原發性而導致身心病,而病者及家人也未必能及早察覺。
在社交範疇方面,家庭、友儕,以至社會上的支持,亦殊關重要。
每人都有享受獨處的時候,然而當因病或在逆境中感覺孤立無援之時,家庭及社會的支持便是及時雨。至於心靈或靈性範疇,則包括宗教上及非宗教上的領悟。在遇到危疾及晚期患病時,心靈上的慰藉,在外國及筆者的本地研究數據顯示,是影響生活質素的最重要一個範疇。生命價值、生存意義、人生目標、不能知之未來及來世等等,往往需要醫者及團隊關注。篇幅所限,以上個案例子及其處理,以及其他有關範疇,有容日後再與讀者更深入探討。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疫情終會過去。展望兔年,願健康者及患病者齊下決心,大家一起在來年重尋我們感愜意的生活質素。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關注改善生活質素,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