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外科助病童活出生命奇蹟

譚廣亨醫生 | 2023-02-03

當上小兒外科醫生近半世紀,至今回想起初次接觸這專科時,猶如命中注定般「一見鍾情」,立志以此為終身事業,冀為孩子健康謀求更好的福祉。
為此,除了臨床診治的工作,我亦投身學術科研之路,希望在小兒外科這一領域探究得更加深入,只有不斷鑽研小兒外科疾病,開拓相關治療新知識,小朋友才能戰勝病魔,重現笑臉。
新生兒初來到世上,醫院內定有兒科醫生悉心照料,若此時小兒外科醫生收到急召,十之八九不是好徵兆。「小兒外科」與「兒科」屬於兩個獨立而互動的專科,前者為外科之中的一門分科,為初生兒至青少年提供各種外科病症治療,如先天性畸形疾病、多器官疾病等。小兒外科醫生既要具備外科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鷹的銳眼,錶匠的巧手),亦要有兒科醫生的赤子情懷,尤其要掌握小朋友心理以及對他們的愛心體貼。小兒對外科的需求不亞於成人,此科在外國較早發展,美國於二十世紀初已有兒童醫院,由個別醫生專注於小兒外科範疇,直至1950年代小兒外科在英美地區才正式成為專科。
至於香港,早期各個大醫院會有少數醫生主力處理小朋友的外科手術。1967年,余翔江醫生在瑪麗醫院成立本港首個小兒外科部,翌年成立新生兒外科部,一直至1979年來自緬甸的申陶教授(Professor Htut Saing)接任,並擔任香港大學小兒外科創科教授,進一步開展及推動本港此科的培訓;我亦於此時加入該科,受申教授影響甚深。隨後陸續有一些海外培訓的醫生返港投身此科,各醫院亦開始設立相關部門。及後經過專業評估,醫管局集中於3間重點醫院,分別是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以及伊利沙伯醫院設小兒外科中心,提供小兒外科服務、培訓及科研。直至香港兒童醫院於2018年成立,並於翌年啟用小兒外科,與其他地區醫院相互配合,整合相關手術服務。

「小兒外科」為外科之中的一門分科,為初生兒至青少年提供各種外科病症治療。(網上圖片)

創新科研並重
小兒外科不只是醫治單一器官的缺陷或疾病,而是着重全人治療,要評估術後對小朋友生命及日後成長的影響,對整個家庭尤為重要。須知小朋友並不是迷你版成人,從胚胎發展到出生,每個階段的成長自有其獨特奧妙之處,因此我們不能以成人外科的心態和溝通技巧處理小兒外科個案。除了針對不同生理構造及疾病,以精細的外科手術技巧處理外,我們治療時需要深思熟慮,並配合跨專科治理,如與新生兒科、兒童深切治療部、婦產科、小兒麻醉科、腫瘤科、病理科、放射治療科和其他醫護團隊的合作,做好術前術後配套,為小朋友的健康作全盤考量;手術及診症室以外,更需要將臨床經驗結合科研知識,不斷求進,拆解致病謎團,並尋找更佳的治療方案。
小兒外科處理的疾病種類繁多,個案大多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常見、相對較易處理如割包皮、疝氣、隱睾、闌尾炎;另外一類屬於罕見、複雜或致命的先天性結構異常或後天性疾病,先天性膽道閉鎖屬其中一種。此病是嬰兒病理性黃疸最常見原因,通常會在嬰兒出生一至兩個月內發病,病童的膽管因不斷有纖維增生而收窄及受阻,令膽液無法通過流入十二指腸消化食物。
這個疾病十分嚴重,不只影響肝外的膽管,更會伸延至肝臟內的微細膽管,令膽汁長期積在肝臟內,導致肝衰竭、硬化。若能在出生兩個月內診斷可盡早進行手術,將堵塞了的膽管切除,再將肝的底部與小腸縫合,令膽液順利流入小腸。雖然此手術有助近一半患者改善情況,但仍有不少病人日後需要接受肝移植。這種膽管疾病在東方人發病率較高,憑藉相關經驗及病例數據,令我們可以進行科研,香港、內地以至亞洲在此類文獻上貢獻甚多,有助提升臨床治療成效。
先天性巨結腸症是另一種嚴重而複雜的小兒腸道疾病,也是另一個我醉心鑽研多年的疾病。這病猶如上天給予的謎題,當初看到患者的「上游」腸道脹大,以為脹大的腸道便是疾病根源。經過長時間研究,像偵探般逐步「解謎」,拆解主因原來是「下游」直腸部分,天生缺乏神經細胞,令腸道無法蠕動,導致腸道梗阻。現時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利用手術切除沒有神經細胞的病變腸道,再接駁正常部位,助病人解決即時堵塞問題,成功率雖高,但隨後常常出現腸炎、大便阻塞或失禁等併發症。至今我與團隊仍繼續積極鑽研病理機制和臨床特性,特別是針對基因方面進行研究,希望長遠能在幹細胞移植等治療方法取得突破,令病童有望回復正常機能。
微創手術減創傷
醫學變遷一日千里,而微創手術的出現為小兒外科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是我當初學醫時無法想像的。以早產兒患有先天性食道閉鎖及食道氣管瘻管為例,是這科其中一項難度最高的手術。患者食道中段成閉鎖的囊袋,而不與食道下段正常連接,致無法進食以及因無法吞嚥口水而嗆到;通常此症會同時出現不正常的瘻管將氣管與食道下段相連接,令胃酸倒流入氣管以至肺部,不單導致氣管發炎,嚴重時更會引致小兒窒息而死亡。
若在產檢時已發現胎兒發生此情況,需要在出生48小時內、搶先在小兒胃部開始產生酸性胃液時進行手術。傳統需要以開胸腔手術處理,要小心留意如肺部、大動脈等附近重要器官,十分具挑戰性;手術並會為患者胸口留下大傷口,無可避免對小孩的創傷較大,影響他們日後成長,引致胸部、脊柱畸形。現時可以微創手術處理,在身體開3個小孔,利用胸腔鏡及儀器進入體內,切斷不正常瘻管並修復食道,同時將食道兩端重新連接。以往如這類疾病的致命率甚高,隨着此項手術技術面世,不但有助提升存活率,並減少對病童的創傷及疤痕形成,有助維持他們日後的生活質素。
走過50多個年頭,許多曾經無望的嬰孩因為醫學進步和團隊不言放棄的精神,終活出了生命的奇蹟,這份回報大於任何物質回饋。
至今小兒外科仍有許多難題未能一一解答,這驅使我繼續學習研究,與團隊努力為患者尋求創新、突破性治療。

病童康復,自畫一張心意卡餽贈,這份回報大於任何物質回饋。(養和醫院提供)

撰文 : 譚廣亨醫生_養和醫院小兒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鑽研小兒外科之路,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病童康復,自畫一張心意卡餽贈,這份回報大於任何物質回饋。(養和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