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合作

顧小培 | 2023-02-28
最常見的訊息傳遞之一,由一些蛋白質「激酶」催化形成的「蛋白質磷酸化」牽起。

群體社會中「互通有無」的行為,基本上源自供求需要。大家都從自己個體供求作出發點:我將我的所有,提「供」給他人,以「求」他人回饋。人人如此,於是能獲取有利於己身的得益。再進一步,跳出了這個全屬「為己謀」的存心,更能達致專注(specialisation)效果,所得者,往往能超逾「單純個別」的好處,是為「眾利」;雖則在眾利之中,也不排除同時有私利之得。
具體例子之一,可見於救火。甲的房子燒着了,鄰居乙丙丁齊來幫手把火撲滅。大家站在一起,形成一條行列,由災場延至水源。處於最遠距離的那一位,盛滿一桶水,遞交給站立在他一旁的人,後者不須移動,順手把水桶再遞過去;就是這樣,一個傳一個,瞬間水桶去到烈火跟前,一下子就能將水投進去。乙丙丁的參與,主要是協助甲走出困境;但也為自己打算,以防毗鄰房屋波及而受損。
那是「勞動力」有序的分工。參與者的任務雖然只佔分割了的份額,但大家有專注的同一目標。每人提供自己能力,加起來功效倍增。
功效提高,歸功於三點。一是熟練程度增加。每個參與者重複施行同一道工序,簡單操作,不須思考,更熟能生巧,效益隨之提高。二是因敏而捷,速率增長,省了時間。第三是建基於上述兩點,歷久之後,引致新的思維,更佳的念頭、組合、手法、程序,甚至帶來機變,輔以工具和機械,於是達至另一個升格的層次。
箇中道理看似簡單,其實有堅實理論基礎。十八世紀著名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國富論》,提及工業生產時就指出,這種分工之道,正是提升效率的主要因素。
不單單人類社會有分工,同樣形式的操作,在其他生物的行為中也能得見,尤其一些昆蟲例如蜜蜂和螞蟻的群體組織。
人體細胞之間的互動,始於訊息傳遞;這個所謂「訊號級聯」(Signal transduction)的操作,也是以分工形式完成;牽涉到一些配體、受體,作為「信使」之間一連串互動,屬一類化學性質的「事件鏈」形成網絡,廣泛地傳播開去。最常見的訊息傳遞之一,由一些蛋白質「激酶」催化形成的「蛋白質磷酸化」牽起。它們藉這類組合訊號傳導的行為,給細胞帶來資訊,形成起動之功,並作出協調,最終導致細胞反應。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