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藥皆毒? 從預防糖尿病看家庭醫生的角色

張宇醫生 | 2023-03-03

「凡藥皆毒,這藥盒上面清清楚楚寫着『毒藥』,為什麼你還說糖尿藥是『有益』呢?」黃女士滿臉疑惑地問。
「甲福明是目前用作治療糖尿病的第一線藥物,歷史悠久,已有很多科學實證能夠降低血糖。藥盒上的『毒藥』,其實是根據法例《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規定,經由醫生處方的藥物,必須在包裝附加『Poison毒藥』字眼,目的是警告消費者切勿胡亂自行購買。」我解釋。
作為家庭醫生,不時都會遇到病人對於處方藥物的疑問,我也會盡力解答。因為如果病人不相信藥物能夠治其病,便不會依從指示服藥,以致無法好好控制病情,變相「得藥無所用」。特別是糖尿病患者,一般都須靠藥物控制血糖,配合運動和飲食,方可減少併發症如足部神經系統病變(糖尿腳)、視網膜病變(糖尿眼)、腎衰竭、心臟病、中風等發生。
根據統計,本港約有一成人口患糖尿病,65歲以上超過兩成有糖尿病,35歲或以下亦有2%患有糖尿病,情況不容忽視。糖尿病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是健康人士的兩三倍,高達一半病人在確診糖尿病時已出現併發症。
勿忽視糖尿前期
患上糖尿病之前,大多病人會經歷「糖尿前期」階段,亦即血糖高於正常值(糖化血色素5.7至6.4之間),但未達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一成半至三成糖尿病前期患者會於5年內惡化成真正糖尿病。近年有不少研究發現,即使未達糖尿病水平,血糖長期偏高也足以影響人體內的微血管,實在不可小覷。

若發現血糖超標,應及早積極介入,與家庭醫生商討治療方案,健康地生活並考慮使用藥物,預防惡化。(網上圖片)

世界各地大型研究都證明「糖尿前期」是可以透過積極運動、控制體重、健康飲食去預防真正糖尿病的發生。
美國早在20年前已經進行一項稱為「糖尿病預防計劃」(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簡稱DPP)的研究,追蹤三千多名有超重問題的「糖尿前期」人士,比較服用甲福明的群組和安慰劑群組,前者演變成糖尿病的風險減少31%;後者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包括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調整飲食達到減重7%以上,亦成功減低了58%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然而,讀者必須明白上述「治未病」只適用於血糖超標,但又未達到糖尿病界線的高危人士,如果已經確診糖尿病,就要積極配合藥物治療。從我的臨床經驗看來,雖然大多病人都很「聽話」,只可惜有部分病人礙於對藥物了解不足,過度擔心藥物很低機會出現的副作用而不願意去服藥。
以甲福明為例,其原理是增加對胰島素的靈敏度,減少肝臟製造血糖並減慢腸道吸收血糖,極少機會導致血糖過低,不過要留意本身患有嚴重腎衰竭的病人不宜使用。
患者較多擔心服用甲福明後引起胃口變差、腸道不適等初時短暫副作用,其實反而可以看成是好處,提醒要健康飲食、多吃蔬菜,而甲福明有助減輕體重,未嘗不是好事!
另一方面,糖尿病本身和服用甲福明後偶然也會影響維他命B12的吸收,所以也會提醒患者要定期驗血檢查有否維他命B12缺乏的問題。
最怕諱疾忌醫
為病人仔細分析和解釋各項治療的優劣,釋除疑慮,並且在用藥後跟進病人情況,正正是家庭醫生的重要角色。我經常跟病人打趣說,藥物「最大的副作用」並不是藥物本身,反而是諱疾忌醫、不肯服藥,錯過了預防疾病發生的黃金時機!其實降血壓藥、糖尿藥本身並不會導致上癮或依賴,亦不會令病情惡化,反而對腎臟、肝臟、心腦血管有保護作用,所以病人千萬不要害怕或誤解為「開始服用藥物就要一世依賴」。
及早介入防惡化
家庭醫生在預防糖尿病另一重要角色,就是協助找出高風險人士,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缺乏運動、經常失眠或過早睡醒、又或每晚睡眠少於5小時人士等;更加要留意血糖已踩界的「糖尿前期」人士,即是糖化血紅素(HbA1c)處於5.7%至6.4%之間、空腹血糖異常(美國糖尿協會定義於5.6至6.9 mmol/l之間),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兩小時後血糖值在7.8至11.0 mmol/l之間。
不時都會有病人在身體檢查後拿報告向我查詢,當看到HbA1c值高於5.7%,會特別提醒他們已踏入「糖尿前期」階段,希望及早介入治療,盡早在「糖尿前期」積極控制血糖,能夠令身體產生「代謝記憶」(metabolic memory),可大大降低日後出現血管相關併發症的風險,這好處甚至能夠維持10年以上,亦即所謂「餘蔭效應」(legacy effect)。所以一旦檢測到血糖超標,就要抓緊預防糖尿病的黃金時機,及早診斷和介入,透過積極運動和改善飲食去控制體重,與家庭醫生商討治療方案,考慮使用藥物雙管齊下,預防惡化成真正的糖尿病。

撰文 : 張宇醫生_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慎防糖尿病前期,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