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瘜肉
根據香港婦產科學院2014年地區性審計報告顯示,子宮內膜瘜肉為(排除懷孕生育有關外)排行第四之婦科住院病因,該年進行的子宮內膜瘜肉切除手術為2468宗,佔所有子宮鏡手術八成。
海外研究亦顯示,子宮內膜瘜肉頗為常見,一般相信病發率介乎於一至兩成之間。外地數據表示2%的子宮內膜瘜肉帶有癌變。
本港屯門醫院婦產科團隊,在2021年於國際醫學期刊《國際婦產科學雜誌》發表了研究報告,分析該院5年間946宗子宮內膜瘜肉切除個案,發現當中有11人的瘜肉帶有癌變或嚴重癌前病變,與國際研究數據大致吻合。
子宮內膜瘜肉緣於子宮內腔腺體細胞以及其附近間質細胞、血管局部增生,慢慢生長形成子宮內腔肉眼可見的瘜肉。其大小可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然而,子宮內膜瘜肉的實際病理成因,醫學界至今尚未完全了解,但按觀察研究所見,高齡、高血壓、肥胖、服用荷爾蒙作治療、患林奇綜合症等均有較高機會患上子宮內膜瘜肉。其中因乳癌正服用三苯氧胺(Tamoxifen)的女士更有高達三至六成機會患上子宮內膜瘜肉。子宮內膜瘜肉常見病徵為不正常陰道出血,包括停經後流血,經期過長過多、紊亂,或經期與經期之間出現不正常出血等。
另外,也有部分與婦女不育有關,可是關於子宮瘜肉與不育的實際因果關聯,以及其對輔助生育治療的影響在婦科學界仍極具爭議,現有科學證據未能達成一致結論及建議。除以上病徵外,亦有一部分子宮瘜肉患者沒有任何病徵。
盆腔超聲波
子宮內膜瘜肉的初步診斷一般依靠盆腔超聲波。婦科醫生會以經陰道超聲波配合在經期剛完結日子(約在經期開始起計第十天),子宮內膜最薄的時候做影像會最為清晰理想。
此外,在進行超聲波期間亦可考慮於子宮內腔注入生理鹽水,令在宮腔內突出的瘜肉更加無所遁形。惟盆腔超聲波影像亦有其局限,特別是如女士同時患有子宮肌肉瘤或其他病況有可能影響內膜影像質素。而前文提及的高風險組別女士及有不正常出血病徵者尤其高危,如發現子宮內膜瘜肉或超聲波未能清晰檢查子宮內膜,婦科醫生會建議進一步進行子宮鏡(又稱宮腔鏡)確診及切除瘜肉。
子宮鏡是現今診斷子宮內膜瘜肉最準確的方法,與較為人熟悉的腸鏡、胃鏡相類似。一般檢查手術只須15至30分鐘,手術期間產生之痛楚因人而異,病人可選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手術前女士要避孕。婦科醫生以直徑僅數毫米的筆芯形高清鏡頭經過陰道、子宮頸,進入子宮內腔,以液體或氣體膨脹子宮內腔,繼而進行徹底檢查,並把發現的瘜肉及其他病變一併切除,送交病理化驗。
子宮鏡為微創手術,只留有細小的宮腔內傷口,並會自然痊癒,身體並沒有其他表面傷口。術後可能有輕微腹痛及少量陰道出血,亦會於一至兩星期內慢慢消退。手術的罕見風險包括檢查失敗、子宮穿破、水份過度攝入、感染及出血等等。 以往坊間較為熟悉之傳統盲刮宮方法,隨着高清解像鏡頭科技進步及其遺漏局部病變的風險,已經日漸式微。
宮內投藥系統
文獻報告指子宮內膜瘜肉有復發的可能性,惟實際數字在醫學界中仍未有定論。故此難有如大腸瘜肉般有具體權威指引建議應如何作術後監察。患者可先留意自身病徵,如有需要可考慮作定期超聲波觀察,特別是有多於5粒瘜肉切除的女士,因跟進研究顯示其復發機會或較高。
另外,亦有研究發現術後配合使用宮內投藥系統(藥性子宮環),可減低子宮內膜瘜肉復發風險。藥性子宮環顧名思義是一種放置在子宮內的儀器,而且會在宮腔內釋放黃體素(Levonorgestrel)。此環原用於節育避孕,但及後醫學研究發現因其黃體素的藥用效果,對治療經血過量及痛經均有幫助。而黃體素一般相信有阻止子宮內膜細胞過度增長的功用,從而達至減低瘜肉復發。因為此環的藥用黃體素直接釋放到子宮內膜發揮局部而針對性效用,只有極少量黃體素會經滲透被血管吸收傳送至其他身體器官,故由荷爾蒙引起的系統性副作用一般較少。高風險女士,或同時有其他婦科病徵及有避孕需要等,可與婦科醫生商量考慮採用。
撰文: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了解子宮內膜瘜肉手術風險,婦科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