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獨須要你走出來
有句話很傷感叫做「孤獨終老」,2018年,世界衞生組織(WHO)發布了一份關於孤獨感和社交隔離的報告,當中強調孤獨感和社交孤立作為全球健康問題的重要性,並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和干預措施,以減輕和預防孤獨問題。
當我們說「孤獨」時,我們在說什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認為,孤獨可以成為一個尋找智慧、反思人生和培養內在和平的機會。
孤獨感,並不等於獨處,按照世衞定義:Loneliness is the pain we feel when our social connections do not meet our needs。孤獨感是對本身孤立程度的主觀衡量,當對社會關係的期望與自身認知的現實有落差時,才會出現孤獨感。很多人已婚,感到孤獨;參加宴會身邊圍繞上百個親朋好友依然這樣覺得,反而有些人單身而有滿意的社交關係便不會覺得孤獨。
孤獨作為由古到今無數次出現在文學作品裏的詞語,近年來被重視並提出其對人的危險性,要歸功於一個新興學科:「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研究方法包括使用腦成像技術(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腦電圖EEG),來研究社會行為和認知過程時的神經活動模式。
影響身心
短暫的孤獨感每個人都會有,社會心理學家、社會神經科學家奠基人John Cacioppo說,儘管孤獨讓人痛苦,然而,這讓大腦去回應名為「嫌惡訊號」的生理機制,就像餓了要吃東西,渴了要喝水一樣自然。只不過,孤獨提醒人的「社會身體」(social body)所遭受的威脅。這其實非常符合我們家庭醫生所講「生物心理社會模型」。
「慢性孤獨感」可以被定義為持續且長期存在的孤獨狀態,它涉及一種長期感到孤立、被社交隔離或缺乏親密關係的經驗。一些研究指出,在全球範圍內,約有10%至20%人口可能處於慢性孤獨狀態中。社會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孤獨感可能與腦部的海馬迴、前扣帶皮層和額葉等腦區的結構變化有關。這些區域與記憶、情感調節和社交認知等功能相關。孤獨感也有可能導致壓力激素(如皮質醇)分泌增加。慢性孤獨感可引起體內炎症反應,這可能對大腦和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長期處於孤獨狀態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例如抑鬱、焦慮和自殺傾向,以及身體問題,例如心臟疾病和免疫功能下降。2015年有研究顯示,孤獨感增加死亡風險約26%至32%。這項研究跨越多個國家和不同年齡群體,涵蓋了超過300萬參與者。這些數字觸目驚心,但我們對於孤獨如何致人於死,知之甚少,社會地位、職業、財富、擁有健康狀況,都無法提供保護。
孤獨最棘手之處在於,某種程度上,它不僅會自我強化,甚至會自我實現。人愈覺得自己孤獨,孤獨感就愈深。慢性孤獨的人會變得沮喪,更容易注意到有負面情緒的詞類,比如「敵意」、「多餘」,而更減少與人接觸以減低挫敗感。亦會自然而然地增加防禦力,這可能跟孤獨時人腦的杏仁體受到刺激有關,這是一個警覺系統,會觸發身體「備戰和逃跑」反應。
此乃廣泛和持續影響人們的一個現象,覆蓋各種年齡層。近年對老年孤獨的研究,世衞給出數據,發現有些國家,每3個老人就有一個感覺孤獨。所以,你不是一個人,這不是你的錯,這是可以改變的現象。
對抗方法
想要對抗孤獨,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孤獨。從定義可以看出,這是非常主觀的一個概念,沒人可以說你孤獨,醫生不可以,身邊人不可以,只有你自己知道。
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對於減輕孤獨感至關重要。
其次,要認知到孤獨感對你造成的心智影響,會從早期的渴望到後來迴避,不願相信別人和自己,同時低估自己從社交關係受惠的程度。這是孤獨的悖論,也是它帶給人的陷阱。
然後就對抗孤獨了,須要你主動行動。在這裏想分享研究「愛」的神經科學家Stephanie Cacioppo之建議,她是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腦動態實驗室主任,也是John Cacioppo的妻子。
簡單以GRACE來代表:
「感恩」(Gratitude),每天試着寫下自己心懷感恩的5件事,研究指出,如此簡單的練習已經可以明顯改善個人主觀的幸福感,並降低孤獨感。
「互惠」(Reciprocity),如果知道你身邊的人孤獨了,不妨請求他們協助,讓他們感到受尊重,被依賴,讓其理解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加孤獨者的價值感以及歸屬感。
「利他」(Altruism),不求報酬的義工服務可以幫助他人,分享知識,感覺自我拓展,類似戀愛時的體驗,這要持之以恒,讓它成為生活一部分。
「選擇」(Choice),無論什麼時候,人都有選擇,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交生活,是個人抉擇,你能選擇覺得孤獨還是快樂。
「享受」(Enjoyment),請你盡最大努力享受樂趣與生活。提升個人自我價值感和自尊心對於應對孤獨至關重要。
最後,希望大家能從這篇文章明白到,孤獨並不可怕,當感到孤獨時就是身體向你求救,不要迴避和忽略,因為會造成對自己全身心的傷害。你的孤獨須要你走出來。
www.hkcfp.org.hk
撰文:倪明醫生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對抗孤獨要行動,支援資訊應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