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蔡宇程 自幼有一顆「救人」的心

林艷虹 | 2023-08-02

「小時候夢想單純,想做超人。」仁安醫院過敏中心副總監蔡宇程醫生(Gilbert)自幼懷有一顆「救人」的心。
他在喇沙小學、喇沙書院讀書,遇到不少良師恩友,聽過當醫生的師兄分享行醫經驗,讓他對醫科產生興趣,認為充滿意義,可以拯救更多人。
於是發憤圖強,考入香港大學醫學院,成為家族第一個醫生,主攻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一來喜歡小朋友,二來小朋友生命力強,就算病情嚴重,只要給予合適治療,就可以蹦蹦跳出院,大部分時間都開心。」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蔡宇程期望加強公眾教育,讓市民大眾對敏感學有更多認識。(吳楚勤攝)

蔡醫生行醫10年,回想初出茅廬歲月,「撞板」笑料不少。曾經,有位年長男士帶小朋友求診,他口快快稱呼對方「爺爺」,原來是孩子的爸爸。
又試過有位年輕女士攜同幼兒前來,蔡醫生問她:「是否小孩的媽媽?」實情是小朋友的婆婆。他尷尬地說:「起初常說錯話,慢慢透過人與人交流,累積經驗。」除了減少鬧笑話,談吐也變得非常淡定。
外界認為做兒科較「麻煩」,因為現今太多怪獸家長,過度着緊子女,特別是許多家長愛在網絡上做大量資料搜集,明明只是流鼻水,卻猜測是其他問題。
醫者父母心,蔡醫生絕對體恤為人父母的憂慮。「我把患者當成自己家人、姪仔或姪女,同樣會緊張,問多一些、了解病情,家人回家照顧會好一點。」

蔡醫生(左)和加拿大溫哥華卑詩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黃耀明(右)都是喇沙書院舊生,亦師亦友。(受訪者圖片)

喇沙師兄、牙醫胡秉志(左)啟發蔡宇程(右)讀醫科。(受訪者圖片)

要做到101%
他時常憶起喇沙書院師兄、牙科醫生胡秉志提點:「如何成為一個好醫生?其實很簡單,當人人做到100%時,你能做到101%,那1%就make the difference。凡事為病人想多一步,對病情甚至患者家庭各方面都有好處。」
「另外,有一個說法是Care for the Carers,我做不少重症、長期慢性病患個案,例如血癌,那些小朋友徘徊死亡邊緣,除了照顧患者,亦要顧及家人。我們常說:『家人倒下了,如何照顧小朋友呢?』我通常安慰家長,叫他們放鬆一點,太緊張會造成壓力,享受不到親子時間,對家庭生活並不健康。當家長保持良好心理質素,才有能力支持病患者。」
面對兒科病人,另一個挑戰是要與不同年齡層小朋友溝通。「我們應對的組群,由BB到18歲青少年都有。」蔡醫生想一想,舉例說:「一個三四歲小朋友,想哄他開心,很簡單,送他一張貼紙。」
面對八九歲的小朋友,如果套用同一個方法,小朋友會雙眉一皺,問蔡醫生:「哥哥你在做什麼?」或「叔叔你是怎麼回事?」
為了溝通得更好,蔡醫生經常留意小朋友的表情和反應,看他們究竟受落哪一套。「BB沒話語權,最多大哭,媽媽說要打針就打針;到青少年階段,小朋友開始有自己想法,我們主動向他們講解病情,鼻敏感、濕疹或食物敏感也好,告訴他們食藥、打針目的。」
他坦言,如果未能好好掌握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儘管父母想孩子接受治療,小朋友不肯的話,都會徒勞無功。「當醫生須要Art & Science兼備,Science即是硬件,代表專業知識;Art就是跟患者溝通,建立橋樑,從而達至良好治療效果。」
個案印象深
過去,蔡醫生遇過不少罕見病例,譬如免疫系統缺損,他認真地說:「香港每5萬名小朋友之中,僅一人患有此病,而隨着本地出生率下降,兩年才出現一名患者。」
他分享印象深刻的一個免疫系統缺損個案:「病人移植一兩次(造血幹細胞)都不成功,相隔10年,病情嚴重了,我們跟患者家人商量做第三次移植手術,當然會有風險,然而不做的話,病人隨時無命。可幸的是,醫學技術進步,第三次移植手術成功,整個過程有賴團隊合作,包括教授、醫生、護士一起努力,以及家人信任和緊密溝通。」
另一個例子是,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因紅斑性狼瘡引致急性腎炎入院,兩星期後病情轉差,被送入深切治療部。「臨床團隊作出緊急決定,為他洗血(進行血液透析),將他從死亡邊緣拉回來。這次治療方案要快,若遲一天,病人便會死亡。小朋友留院半年,康復出院,後來成為品學兼優學生,在運動比賽屢獲獎項。」
也有出世健康的BB,患先天免疫系統病。「一歲時注射疫苗便出事,須要到心臟科接駁人工心肺,救回一命,現在差不多升小學。最開心是見證小朋友過正常生活,家人如釋重負,並及早作基因診斷,確保妹妹健康。」
醫生並非超人,不會有超能力,蔡宇程亦遇過難忘傷痛案例:「明明癌症治療順利,病人卻出現嚴重併發症,對某些藥物排斥,最後返魂乏術。見盡生老病死,醫生看似好棒,其實有些東西不能夠百分百掌握,只能盡力紓緩患者病情,能根治就最好。」
過敏症教育
醫護人員盡心盡力,病人感受得到的。「瑪麗醫院其中一位病人,覆診時送上感謝信、親手畫的畫作給我們幾位醫生,一人一幅,是最大的鼓勵。」他說時帶着滿足的笑容。

二〇二一年,蔡醫生(後排右二)與港大醫學院團隊研究發現,兒童在學校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相對較低,長期停課對他們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受訪者圖片)

近年,蔡醫生與港大醫學院團隊進行不同研究,並擔任港大深圳醫院副顧問,不時與內地醫生交流。「深圳很少過敏科醫生,我希望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多做醫學教育工作。」
回想昔日在瑪麗醫院兒科專科實習時,蔡醫生遇到許多恩師,其中劉宇隆教授讓他在免疫學和敏感學科學會議中作簡報和研究。「我開始發現免疫學和敏感學很有趣,跟人的健康息息相關,又發覺不少過敏病人被忽略,社區需求巨大,於是選擇這條路。」
目前,本地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僅十多人,他是其中之一,主攻敏感學。「早年我在加拿大深造,因為香港在食物敏感治療方面比歐美國家滯後。在北美,一個小朋友患嚴重食物敏感,譬如對花生、雞蛋、牛奶、堅果敏感,很容易找到敏感科醫生,及早治療,香港這方面發展慢,有時家長不肯定子女對某些食物是否敏感,卻要小朋友戒口,造成營養不良。」
未來,蔡宇程希望透過加強公眾教育,讓市民大眾對敏感學有更深認識。「盡早發現過敏症,讓病人接受治療。另外,藥物敏感愈早檢查清楚愈好,日後服藥更安全。」
他熱愛美食,閒時喜歡烹飪,難怪對食物敏感治療特別有興趣。「慶幸自己沒食物敏感,所謂做開邊瓣,便擔心邊瓣,我有兩個兒子,想減低小朋友敏感風險,很早便給他們吃傳統被認定高致敏的食物,譬如雞蛋、果仁、花生,看他們會不會有不良反應。愈早吃,免疫系統愈早適應。」
問到有沒有其他令人過敏的特別食物,他說聽過有人對燕窩、北方的炸昆蟲炸蠍子過敏,亦有人進食熟海鮮沒事,吃生海鮮卻有反應。「另一方面,是壓力導致過敏症發作,尤其臨近考試日子,格外多學生來看濕疹,想得到即時紓緩,捱過考試。」

蔡宇程(Gilbert)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年齡:35歲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子
專業資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英國皇家兒科醫學院院員、香港兒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兒科)
興趣:烹飪、劍擊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蔡宇程期望加強公眾教育,讓市民大眾對敏感學有更多認識。(吳楚勤攝)

喇沙師兄、牙醫胡秉志(左)啟發蔡宇程(右)讀醫科。(受訪者圖片)

蔡醫生(左)和加拿大溫哥華卑詩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黃耀明(右)都是喇沙書院舊生,亦師亦友。(受訪者圖片)

二〇二一年,蔡醫生(後排右二)與港大醫學院團隊研究發現,兒童在學校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相對較低,長期停課對他們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