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雞頭米
「一塘蒲過一塘蓮,荇葉菱絲滿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蚌珠圓」。秋風起,最易憶江南。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一首詩,道盡江南美景。大家可知雞頭米為何物?其實就是我們常吃的芡實。
芡實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雞頭實」記載,歷朝歷代上至文人騷客,下至平民百姓皆有食用芡實、歌頌芡實之習慣。如著名饕客蘇東坡,天南地北都吃了一遍,吃到哪,寫到哪。他在嶺南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在杭州則寫出「烏菱白芡不論錢,亂擊青菰裹綠盤……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當真應了他自己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
姑蘇印象
沈朝初《憶江南》寫道:「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疑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甌,細剝小庭幽。」一詞道出芡實產地。芡實有分北芡南芡,北芡屬於原始野生種,特點果實外殼有刺,種子種仁較小,質地偏梗性,多數用於入藥。而在江南一帶,多數種植芡的栽培種──南芡(蘇芡),特點是除葉背外露出水面部分皆無刺,種子種仁較大,質地偏糯性。蘇州葑門南塘便是出產南芡的最佳產地。每年上市,蘇州東大街便成了蘇州人心中之姑蘇印象,整條街坐滿手剝芡實的姨娘,一手芡實,一手銅指甲,每粒現剝現賣之蘇芡構成持續數百年來的江南記憶。
尋味江南
蘇芡/南芡,廣府人少見,廣府地區多數叫肇實,實情為肇慶芡實。與懷山命名原則一樣,因肇慶所產之芡實質量上佳,便冠以肇實之名。肇慶當地所產之芡實,主要為刺芡,以藥用功效出眾,勝於蘇芡聞名全國,大多數藥用芡實,皆出於肇慶。
芡實益腎澀精,補脾止瀉,是藥食同源之佳品,如古方「水陸二仙丹」用水中芡實配山上金櫻子,治療腎虛精關不固,夢遺滑精等症。又或者脾虛濕熱下注,帶下量多色黃,傅青主之易黃湯亦用芡實以健脾止帶。香港人普遍運用芡實煲湯煲糖水,若果想搞搞新意思,可以嘗試去九龍城南貨店中購買蘇芡,灼水後與豌豆、河蝦仁同炒,或者用新鮮蘇芡煮百合蓮子糖水,最後撒入糖桂花即可,一鮮一甜,在嶺南尋味江南。
作者為註冊中醫
https://www.facebook.com/lukkwantong
[信健康] 芡實補脾止瀉,中醫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