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邱宗祥 見證肝癌從無藥醫變可控制長期病

林艷虹 | 2023-11-08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邱宗祥(Thomas),童年受電視節目啟發,立志行醫:「大約10歲時,我看到港台一個節目,名字忘記了,內容關於一位心臟科醫生,盡心盡力醫治一對長者夫婦,待老人家康復後,拒收一分一毫,讓我覺得做醫生很有意義,原來可以幫助許多有需要的人。」
邱醫生到英國接受內科腫瘤科訓練後,回港便投身肝癌研究,見證肝癌從無藥醫,到變成可控制的長期病,為病人帶來新希望。由公立醫院到私人執業,見盡生離死別,這次他敞開心扉,分享行醫逾20年的苦與樂。

若不是投身醫學界,邱宗祥應該會擁抱科技,寫下不少電腦程式,成為IT達人。皆因中學年代,他電腦科成績最好,提起往績,他充滿自信:「中三時,我已讀完整個中學的電腦科課程。」當時連中五會考班的學生,遇上電腦疑難,也要請教這位學弟。
家人也曾跟邱宗祥開玩笑:「(大學)讀電腦只是3年,不用供你讀醫科5年那麼長。」
儘管對電腦程式興趣濃厚,邱醫生認真思索後得出結論:「我坐不定,如果獨自坐在房內對着電腦10小時、埋首寫程式一個月,有點沉悶,並非我人生想要的!」
從小到大,邱宗祥喜歡與人交流。「長大後,我想找一份工作,既能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實踐出來,同時可以接觸不同人,而當醫生,能與護士、病人溝通,不用一個人躲在一角默默工作,更適合我。」
他目標明確,順利考入港大醫學院,投身醫學科研路。「在醫學院5年,發現書本知識有限,當真正到醫院實習,碰到不同病人,對方可能由於心理因素、經濟和家庭狀況等影響病情,需要靈活處理。」
看見絕望病人極心酸
實習初期,最觸動邱宗祥的是,許多癌症患者非常年輕。「他們想接受更好的治療,可是20年前,香港根本無藥可醫,他們做不到化療或電療,只能等死。尤其年輕病人,抱着五六歲的年幼子女一起哭,看見他們這樣(絕望),我很心酸,很想幫助這班病人。」
於是他選擇內科腫瘤科專科,更成為瑪麗醫院第一個培訓出來的內科腫瘤科醫生,到過英國和美國受訓。
「那時,我跟瑪麗醫院教授負責內科腫瘤科,然後到英國培訓,發現英國腫瘤科治療比香港先進許多,有一個外國病人,患乳癌十多年,一直回醫院覆診,病情控制得不錯。相對之下,當時香港末期癌症病人僅得一兩年壽命。香港比外國治癌落後,我希望將英國學到的知識帶到香港。」
在英國內科腫瘤科受訓完畢,邱醫生返回瑪麗醫院,打算集中鑽研腸胃癌、乳癌、肺癌的藥物治療。有天范上達教授、潘冬平教授向邱宗祥表示,瑪麗醫院需要肝癌研究醫生,游說他參與這個研究領域。
「那刻我十分猶豫,因為20年前肝癌醫不好,身邊的人10個有9個叫我別做,因為無藥醫、無前途。」
然而,范上達教授說:「無路就是發展的機會,如果你有能力,就可以為病人找到出路!」
范教授的一句話,無形中點醒了邱醫生。加上回想實習時,見到癌症病人絕望的畫面,他決心嘗試,一頭栽進肝癌研究領域。「我的初心不變,希望鑽研藥物治療,幫助更多病人。」
末期肝癌患者受控
回顧過去,他自豪地說:「我的選擇沒錯!我走了一條相當正確的路,雖然辛苦些,我的事業也起起跌跌,不過,我發覺自己做的事幫助到許多病人,很開心挑選了這條路。」

他見證肝癌由無計可施、無藥可醫變成可控制的長期病,深感欣慰:「二十多年前,癌症病人的治療只有手術、電療或化療;現在,病人多了許多選擇,譬如標靶藥、荷爾蒙藥、免疫治療等。」
醫學躍進,為病人帶來曙光,邱醫生解釋:「近年癌症個人化治療概念愈趨普及,以前100個患者,全部用同一方法醫治,現在按他們的身體狀況及癌症基因進行治療,可能每個人有不同治理方法。」
邱醫生遇過不少奇難雜症或複雜病例。「以前提起癌症,經常覺得是一個不治之症,即是如果你確診癌症,一定會死。現在,我親身目睹,癌症也有得醫,可能病人由平均得一兩年壽命的癌症,變成一個長期病。」
提起印象最深刻病人,他想起一位三十多歲肝癌患者:「起初從英國培訓回港,肝癌無藥可醫。在2006年,出現新標靶藥,當時這位男病人跟媽媽一齊來,他的肝癌已到末期,整個肝都是癌細胞,只有絕路。」
邱醫生想一想,繼續耐心地說:「於是,我們嘗試給他新的標靶藥。他吃完之後,癌症居然控制得很好,然後,好到一個程度,他到內地進行肝臟移植,至目前為止,差不多活了17年!病情雖然反覆,他總算健康。那時候,大家都覺得這個病人只剩兩三個月壽命,現在過了17年!」
除了肝癌,邱宗祥醫生平日也接觸到腸胃癌、乳癌、肺癌等個案。「最年輕是21歲骨癌病人,最後治好了。」
問他對生死的看法,他想一想回應:「我無宗教信仰,不過,行醫多年,最深的感受是,醫生不是神,只可以盡力幫助病人。我相信生死有命,有時發現,盡許多力去幫助病人,可是始終救不回來;然而,有些病人,原本覺得他不行,醫治期間突然康復,讓人欣喜不已。」
他停一停再說:「這個世界許多事情,包括病人的生死,都不在醫生操控之內,醫生只是盡自己能力,用最好的科技拯救病人,給病人康復機會,結果如何,真的看命運。」
那麼,在邱宗祥心中,何謂好醫生?他認真思考,才吐出心聲:「以前當公立醫院醫生,覺得自己有些少麻木,可能只當病人是一個病例;當私家醫生後發現,自己多了時間跟病人溝通,其實很重要。」

跟病人做期望管理
邱醫生承認,要讓病人明白病情及接受某種醫治,需要技巧。「可能我以前做公立醫院醫生是一言堂,我說怎樣,病人就得怎樣醫,沒選擇。成為私家醫生後,多了與病人溝通和互動,發現跟病人相處,信任相當重要,就是那個clear communication,可以convince到他跟我的治療方法。」
他拒絕麻木,決心建立良好溝通關係。當然,有時病人生病久了,難免失去鬥志。「我通常會跟病人做期望管理,絕不給他們假希望,譬如不會說:『第四期(癌症)有很大機會康復。』我只告訴對方真正事實、可以控制到的機會有多少。」
生命有無限可能性,邱醫生想一想補充:「我經常覺得,病人辛苦去跟癌症搏鬥,如果完全沒希望,他為什麼要醫治?所以,我為病人做好期望管理的同時,也會給他一些希望,讓他在辛苦過程都有一些盼望。」
目前除了私人執業,邱醫生也協助瑪麗醫院培訓新人,他鼓勵下一代:「癌症治療科技日新月異,內科腫瘤科有很多發展空間,將來癌症變成慢性疾病,需要更多醫生治療和提供專業意見。」

邱宗祥(Thomas)小檔案
出生地點:中國福建
年齡:49歲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子
學歷:香港大學醫學博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及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等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