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數字飆升的反思

陳仲謀醫生 | 2023-11-28

最近傳媒獲得很多數據,指出自新學年開課,學生的自殺率激增。
筆者於2021年11月2日在本專欄曾刊出一文,題為〈學童自殺飆升的警號〉,預示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就今年8至10月以來,有關學童自殺的新聞報道比去年同期多出一倍,警方罕有地於港島總區舉行一個「校園危機處理及預防學生自殺分享會」,將一些有關數字公開,給市民參考,並呼籲教育局及社會福利署加倍留意。
與此同時,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在不同場合分析數據,並提出相關意見。另一方面,考評局公布了因疫情而停辦3年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測試小三、小六和中三在中、英、數三科的普遍學能成績,錄得達標率均下跌的現象,而且跌至有紀錄以來的新低。如果我們將自殺率增加,連繫於學能成績大幅倒退作為探討的其中一個依據,相信雖不中不遠矣。
某些教育界人士認為上述現象,不應大驚小怪,因為這是全世界自疫情過後的普遍趨勢,只要學校加一點勁就可以重回正軌。不過,筆者覺得社會不能將此等事件的相互關係掉以輕心,置若罔聞。
上樑不正
有人分析學生自殺數字大增原因乃基於瘟疫的影響:由於3年疫情之中,學生主要上「網課」,老師不能直接考核和敦促他們的學習進度,課堂相當自由輕鬆,又可免於和同儕之間相互比較所產生的壓力。本學年全面恢復正常授課,學生一早舟車勞頓,而某些較重視學業成績的學校,可能要求老師增加教學力度,以趕快讓學生追上原有課程進度,使部分同學有吃不消的感覺。這種情況實在有普遍性,只是各校程度不同,各師各法,家長亦樂於接受;學校的行政當局為了向校董會交代,必會羅列各科「補課」的清單。
部分學生不能適應學習環境生態,產生焦慮和抑鬱,教育界的持份者必不可忽視。面對突然發生學生自殺急增的問題,又有人提議學校不要急於追趕課程,需放慢腳步,讓學生逐漸適應;教育局副局長更提出學校應該增加休息時間,好給同學有充足交流及喘息機會。還有人建議鎖上學校天台的大門,禁止學生進入,並加高走廊圍欄,減少他們在校內輕生的可能性。其實這些措施乃「最後防線」,是捨本逐末的方法。學校的防禦措施當然有一定作用,以防止學生在校內遇到重大挫折,一時衝動,做出失去理性的極端行為。總言之,大家商討,找出本港社會有什麼問題會導致學童自殺,才是治本的最佳辦法。
大部分學生都是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在各方面皆不能獲得絕對自主,例如:法律上不能簽署合約。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及以後產生之反應,是直接和間接受到成年人影響,特別家長和老師。如果主導社會的成年人其身不正,就會對兒童產生很多負面效果,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整個社會的制度和氛圍由成人主宰,於是孩子成長模式自然受既定環境所塑造。上周,小學派位結果公布,新聞媒體報道仍然有不少家長對兒女能否入讀心儀名校而忐忑不安。過分注重學業成績的「集體意識」始終揮之不去,香港教育制度只會被牽着鼻子走。

如果主導社會的成年人其身不正,就會對兒童產生很多負面效果,上樑不正下樑歪。(中通社圖片)

救救孩子
剛巧香港心理衞生會於本年1至9月,調查本地18歲以上男士的精神健康狀況,結果發現逾30%受訪者有中至高度「精神健康風險」,其中57%的年齡介乎35至54歲。成年人閱歷較深,自主性較強,相比青少年有較佳抵禦精神壓力的能耐。學童自殺情況日趨嚴峻,反映整個社會有深層次問題,青少年便成為最先受害的一群。香港經濟前景不明朗,生活擠迫的情況尚待解決,家庭內裏矛盾叢生,屢屢變成衝突,直接傷害兒童心靈;離婚率居高不下(2020年是58%),最受影響當然是未成年的孩子。

學童自殺情況嚴重,反映整個社會有深層次問題,青少年成為最先受害的一群。(中通社圖片)

話說回頭,警方「插手」學童自殺問題,率先召開「分享會」,似乎越俎代庖,我卻覺得無可厚非;而要承擔責任的教育局、社會福利署和醫管局(自殺學生多數有精神病),就沒作出適時和有建設性的反應,顯示有關當局未有周詳治本方法,且看急就章的「三層應對方案」,是否有治標之效。
香港精神科學院作出迅速回應,提出其看法和呼籲,我絕對贊同,希望大家合力「救救孩子」。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如何應對學童自殺,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

如果主導社會的成年人其身不正,就會對兒童產生很多負面效果,上樑不正下樑歪。(中通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