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下):如何精采跑一次

徐少偉醫生 | 2024-02-29

如果以強身健體為目標,請讓我們重溫一下世界衞生組織的運動建議:18至64歲成年人,每周應進行最少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或者最少75至150分鐘劇烈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將中等強度運動時間增加到300分鐘以上,或劇烈運動時間增至150分鐘以上,以獲得更多健康裨益。

所謂中等強度的運動,可理解為運動中能夠正常交談,但無法哼唱歌曲;呼吸和心跳稍微加快,微微出汗,又不至於感到辛苦。典型的中等強度運動包括快走、平地踩單車、乒乓球、休閒游泳等。

請先「健康地跑」
運動量是否愈大愈好呢?各大指南並沒指出運動量的上限,然而有一些觀察性研究提示,運動量和身體健康的關係可能呈左右反向的J形曲線,即從沒運動習慣到輕中度的規律運動,會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不過,再增加到更大運動量時,獲益並不一定隨之增多,甚至可能略為減少。對於已經患有心臟疾病的群體,這一現象可能尤其明顯。

學術上的爭論仍在繼續,但它提示我們,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可能並非愈大愈好。如果你的目標是強身健體,那麼主要的健康獲益在輕中度量的運動中已經可以達到。

與每周運動5次相比,每周運動少於1次的人,參加劇烈活動30分鐘以內的猝死率升高7倍;與規律進行中等以上強度運動的人士相比,習慣久坐卻突然參與劇烈運動,心肌梗塞發生率升高至50倍。因此,平時規律運動,是向馬拉松進發的堅實基礎。要想精采地跑,請先健康地跑。

我決定參加馬拉松,有什麼需要準備?
請首先戒煙,徹底遠離這個自己可改變的首要健康危險因素,這能顯著減少潛在心血管病的機會;要定期進行體檢;每天都要有足夠營養和睡眠。對於習慣久坐的跑步初哥,循序漸進的方式不可或缺。運動量的大小取決於頻率、強度、時間和種類這四大要素。其中運動強度的高低可簡單地使用以年齡調整的「最大心率」來評估。常用公式是:最大心率=220-年齡,即30歲的最大心率是190,而50歲的最大心率是170。

例如,習慣久坐的人可以分3個階段增加運動量。第一階段首先注重頻率,每周快走3至4次;第二階段開始增加強度,低速慢跑至運動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50%至75%;第三階段中速跑步達到最大心率的70%至85%。每一個階段維持6至8周,將允許心臟有足夠適應期以發揮最大潛力。

如果喜歡一項運動,請循序漸進,長期堅持,讓它成為習慣。

適應性訓練的方案有多種,重要的是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在逐漸加大運動量期間,如果發生任何胸痛、氣促、頭暈、運動耐力下降或者明顯疲勞,均應放慢腳步,諮詢醫生。對於志在「萬金先生」(3小時內跑完全馬)和「萬金小姐」(3.5小時內跑完全馬)的跑手,則可能需要更專業和系統的訓練指導。

補水迷思
長距奔跑,持續出汗,需大量飲水,似乎天經地義。可是,由於環境氣候、賽道特點、奔跑速度、人體出汗及腎臟排泄能力的差異,難以制定劃一的補水標準。

運動性脫水的危害廣為人知。1996年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賽程中定時飲水,「能飲盡飲」;如運動持續1小時以上,需補充電解質和糖份。原意是防止脫水和中暑,補足電解質和能量。不料「運動性低鈉」的報道隨之增多。所幸馬拉松導致的運動性低鈉絕大部分無症狀,有症狀者低於1%,但迅速發生的嚴重低鈉血症可造成致命的腦水腫和肺水腫。罪魁禍首竟然就是飲水太多造成的水中毒,而這本是可以避免的。即使換飲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似乎也於事無補。

2007年美國運動醫學會修改了指南,改為要同時防止脫水和過飲。2015年,第三次國際運動性低鈉會議的專家有共識地指出,最佳策略是利用人靈敏的渴覺機制,改「未渴先飲」為「依渴而飲」,不僅有效防止嚴重水中毒,也不會導致過度脫水,並號召運動員、教練員和醫務人員重視這個簡單而又科學的理念。

2019年國際野外醫學會支持「依渴而飲」的策略,卻承認在一些可能導致快速大量失水的情況下,仍可考慮額外的補水措施。

學術爭論提醒大眾應了解水中毒的可能性,摒棄「未渴先飲」的過時做法,警惕跑後體重不降反升的情況。同時尊重「渴」感,重視身體警訊,承認可能的不確定性。若出現作嘔作悶、氣促、胸痛、心悸、頭暈、頭痛、大量出汗、極度口渴、跑姿改變、神志不清和迷失方向等任何一項症狀,應該立即停止比賽並尋求醫療協助,賽後24小時內湧現的症狀都應警惕。

本屆渣打香港馬拉松已經結束,然而健康之路不會停止。如果你鍾意一項運動,請循序漸進,長期堅持,讓運動成為習慣。我們不一定要選擇參加高強度的馬拉松比賽,但一定要跑好人生健康的馬拉松。

www.hkcfp.org.hk

撰文 : 徐少偉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再談談馬拉松準備,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