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偕白首 共度晚年

陳裕麗教授、張寧、陶安 | 2024-03-07

踏入2024年不久,本港就發生一宗讓人痛心的慘案。一名八旬老翁企圖謀殺不良於行並有腦退化的妻子後自尋短見。同類悲劇近年頻生,一般歸根於照顧壓力使配偶出此下策。

然而,今次事件讓人費解的是,即使其妻已入住安老院得到專門照顧,仍未能釋除老翁壓力。此事件反映出,配偶所面對的壓力,不單來自肩負日常生活上起居照顧的責任。

仔細比較這些案件,似乎該些夫婦多是鶼鰈情深,由於不忍看着另一半健康情況日漸衰退,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困擾。
換句話說,要緩解長者配偶因照顧角色所造成的壓力,只着眼於增加長期照顧服務等配套,未足以回應問題癥結。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統計主題報告》,本港約有145萬名65歲以上長者,接近六成與配偶同住。值得留意是,約40萬名60歲以上長者日常生活需長期照顧,當中與配偶同住的約佔四成。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因照顧角色而受壓。

基於本年初剛出版的《第78號報告書》指出,現有超過七成長者有慢性疾病,相信「以老護老」的比率仍會繼續攀升,情況不容忽視。

已對症下藥?
心理教育是透過提供健康資訊及情緒支援,讓病患者理解及適應疾病的處理方法,後來一些研究亦證實,此方法有效改善家庭照顧者的負面情緒。

有見及此,我們進行了一項系統化文獻回顧,審閱所有歷來為長者配偶提供心理教育的研究。集結了來自世界各地發表的19篇文章涉及15項研究,綜合分析這些心理教育對合共1600名長者配偶的效用,結果卻顯示這些方案都未能有效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抑鬱症狀、焦慮及整體生活質素。這結論固然讓人感到失望,但亦警醒了我們現行方案的內容及形式,都未能對準長者配偶於照顧角色上獨有的需要,這也間接解釋了悲劇不斷重演的原因。

由於發現這缺口,我們以協作方式,與用者共同設計一項專為長者配偶之心理教育方案,期望可更切合用者需要。在過去數月,以訪談形式了解配偶照顧者的需要。從他們的分享,不難發現大都覺得照顧另一半是責無旁貸,更因伴侶健康轉差而將他們的需要置於首位,忽視自己的需求。亦因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照顧責任似沒完沒了,不免使人身心俱疲。

不過,這些配偶照顧者都沒埋怨,只是當伴侶因病痛引致脾氣暴躁或無理取鬧時,自己也會感到無奈,但唯有吞聲忍氣。有些男士認為自己擔當照顧者的挑戰甚大,因為他們在年輕時都「十指不沾陽春水」,如今要料理家務真不知從何入手,卻又礙於身份而覺得這些困難難於啟齒。亦有一些配偶照顧者,不放心假手於人,獨力承擔所有責任,為了不想負累其他家人而鮮有吐露感受。

漫步人生路
照顧者要能夠像這經典金曲的歌詞所說:「在你身邊路雖遠未疲倦」,需要培養正向心態,才能繼續前行。上述配偶照顧者的寶貴分享,啟發了我們要在心理教育方案中強調的幾項重點:

1.與同路人交流:鼓勵照顧者與其他照顧者保持聯繫,既可傾訴內心感受抒發心中鬱悶,又可藉此找到共鳴,及相互從經驗中學習。

照顧者與其他照顧者保持聯繫,既可傾訴內心感受,又可相互從經驗中學習。

2.知識就是力量:照顧者應對老年常見疾病,有進一步認識及掌握護理技巧,這樣可及早發現症狀或避免疾病惡化。此外,相關培訓亦應涵蓋晚期照顧,減輕照顧者對往後照顧的焦慮及不確定性。可是,照顧者常難以分身參加實體講座,所以方案應設立網絡平台,讓他們可足不出戶就獲取資訊及接觸同路人。

3.敢於接受幫助:求助並非懦弱或卸責的表現,照顧者可多了解各類社區照顧或家居支援服務,以及政府所提供的援助,例如長者社區服務券,減輕照顧壓力。如果有其他親友可以提供協助,照顧者也可與他們一起商議如何分擔責任。

4.改善溝通方法:建立一個坦誠和支持性的溝通環境。照顧者不要因伴侶出現健康問題而輕視他的能力及自主性,可多聆聽及尊重他們的意見,促進相互理解。如果伴侶認知能力下降,應避免對質或使用指摘的語言,亦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所傳達的訊息。

每個人都應給予自己喘息空間,尋找適合的解壓方式。

5.學習善待自己:休息是讓自己走更遠的路,不應感到內疚。照顧者應正視一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作息及飲食習慣,避免累倒。給予自己喘息空間,尋找適合的解壓方式,例如深呼吸、聽音樂及建立個人興趣。

我們仍在收集各方對支援長者配偶的意見。假如你有興趣分享看法,歡迎聯絡我們(電話:3943 3514),讓我們聽見更多不同聲音。所有分享者身份都會被保密。本研究得到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

作者分別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研究生助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研究生助理

撰文 : 陳裕麗教授、張寧、陶安

[信健康] 支援長者生活需要,護理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