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中華肝吸蟲感染

譚仲豪醫生 | 2024-03-14

每逢假期,許多朋友都會離港外遊,到外地遊覽名勝古蹟,盡情購物,當然也少不了品嘗新奇有趣的美食。異地飲食文化與香港的往往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甚至會使用生的淡水魚類及水產製作菜式。

近來,一些流行媒體最近亦以分享這些奇特飲食吸引公眾;然而,生吃淡水魚類實際上隱藏着寄生蟲感染的風險,尤其是「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

中華肝吸蟲是一種食源性的吸蟲類(fluke)寄生蟲,主要通過吃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淡水魚而感染人體。

這種寄生蟲的生命周期非常複雜,它依賴淡水螺及魚類來作傳播鏈。受污染的水源中的蟲卵會被淡水螺吃下,然後在其體內發育成為自由浮游形態的尾動幼蟲(尾蚴)。

避免感染肝吸蟲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生食或吃未充分煮熟的水產。(彭博圖片)

當幼蟲在水中接觸到魚皮/魚肉後,它們會變成囊狀幼蟲(囊蚴)。當我們進食了未完全煮熟並沾染了中華肝吸蟲毛蚴的魚肉,寄生蟲就會乘機進入我們身體導致感染,以人體營養為食,定居在肝臟的膽管中。

 

中間宿主

有些淡水蝦亦會是這種吸蟲的第二中間宿主,但目前暫無流行病學證據證明牠們會令人感染中華肝吸蟲。

中華肝吸蟲感染的症狀並不明顯,初期感染時,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或只有輕微不適感,在感染者的膽管內生活的中華肝吸蟲成蟲可以存活20至25年之久,因此,感染者可能長期無明顯症狀。然而,如果長期受到嚴重感染,可引起食慾不振、腹瀉和發燒等症狀。

 

致癌物質

更嚴重的是,中華肝吸蟲也可能導致肝臟膽管梗阻、發炎,並增加罹患肝臟疾病如肝硬化及膽管癌的風險。事實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中華肝吸蟲列為「會令人患癌」的第一組致癌物質。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中華肝吸蟲列為「會令人患癌」第一組致癌物質。(Flukeman圖片)

診斷肝吸蟲症的方法之一是在糞便中發現中華肝吸蟲卵子或幼蟲。血清學檢測也可用於檢測肝吸蟲症。對於已感染的患者,抗寄生蟲藥物如吡喹酮(Praziquantel)為主要的治療方式。藥物可以殺死成蟲和幼蟲,從而減輕症狀並預防併發症。然而,治療後可能需要進行覆查,以確保感染已完全清除。

中華肝吸蟲在中國、韓國及東南亞等地區相當盛行。然而,在非流行地區一樣有其報告,多數是因食用從流行地區進口的未經煮熟或醃製的淡水魚致病。

曾有文獻估計,本港超過八成的腸道寄生蟲感染都由中華肝吸蟲引起的。鯉科魚類如鯇魚(草魚)及大頭(花鰱或鱅魚)便是這種寄生蟲的主要宿主。然而,要辨別淡水魚有否感染中華肝吸蟲非常困難的,因為幼小的囊狀幼蟲肉眼是看不見的。

因此,在進食生的、未經徹底煮熟的、鹽漬、醃製或煙熏的淡水魚時,必須非常謹慎。過往在南中國一帶某些流行的飲食文化,例如淡水魚生,或者未完全煮熟的脆肉鯇魚、生魚片粥等,都會有潛藏寄生蟲的感染風險。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中華肝吸蟲感染呢?首先,我們應該選擇新鮮、健康的食材,並確保淡水魚經過充分煮熟。在煮魚前,最好把生的淡水魚肉切成薄片,以便徹底煮熟;煮熟的魚肉應該完全變白且容易分離,這樣才可以確保其中的寄生蟲被完全殺死。

按香港《食物業規例》,法例上已經禁止銷售中式魚生(淡水魚魚生)超過30年。然而,當我們外出旅遊時,也應該避免進食生魚料理如生魚片、生魚鬆和其他未經煮熟的淡水魚製品。酒、醋、芥辣和香料等調味品是無法殺死中華肝吸蟲的,所以在火鍋和粥類食物中使用時,應格外留意淡水魚是否新鮮熟透,尤其是比較厚切較難熟透的魚肉片。

 

衞生習慣

其次,保持良好的衞生習慣也是預防感染的關鍵。避免飲用未經過濾或未煮沸的水。勤洗手是最基本的措施之一,特別是在接觸到土壤、泥土或其他可能被寄生蟲污染的物品後。同樣重要的是,定期清洗和消毒食物處理器具和環境,使用專門用具分開處理生的食物和即食食物,以防交叉感染及確保寄生蟲無法滋生和傳播。

另外,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也是保護肝臟健康的重要一環。如果你曾經在感染風險地區旅行或進食過淡水魚,建議你向醫生諮詢進行相關檢查。早期發現中華肝吸蟲感染,有助於及早採取適當的治療和管理措施。順帶在此一提,除肝吸蟲外,生食或吃未充分煮熟的新鮮魚類和海鮮亦有感染諾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李斯特菌、彎曲桿菌、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的風險。

最後,我們要意識到保護肝臟的重要性,不僅僅是預防中華肝吸蟲感染,還包括減少攝入酒精、避免過度使用藥物、保持均衡的飲食和適量的運動等。

肝臟就像我們身體的守護者,默默地工作,它負責排毒、代謝和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功能。通過適當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保持肝臟的健康,讓它繼續為我們服務。

www.hkcfp.org.hk

撰文 : 譚仲豪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守護肝臟非難事,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