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哪裏來?(之二)

勞思傑醫生 | 2024-05-10

上回與各位談到中風各類成因,今期與大家再分享長者預防中風的須知。中風是常見老年疾病,與心臟病、癌症、認知障礙症一樣,眾人聞之色變。

雖則國際上之學術研究,專注針對80歲以上的中風病患之預防及處理並不太多;但只要防備或治療計劃可以個人化地適當活用,長者身上得到的益處絕不比年輕者少。老友記及家屬們請花數分鐘寶貴時間了解以下內容,希望有所裨益。

患上中風與認知障礙症之風險,的確是隨着年紀大而不斷遞增。在香港,中風乃第四大主要死亡原因。以全球數據為例,每4位年滿25歲人士,便有一位在有生之年有機會中風;而在美國,每4分鐘便有一位人士死於中風。中風者有高達七成五是屬於65歲以上人士。外國有數據顯示,中過一次風,6個月內再中一次的風險,高達9%,而10年內再中風機會率亦可高至40%。再中風後之死亡率亦相應比首次中風死亡率高達兩倍。

很多長者擔心中風或患上認知障礙之後的殘障,及附加於家屬之負累。

大部分長者不懼榮升天國,只擔心中風或者患上認知障礙之後的殘障,及附加於家屬和照顧者之負累。雖然中風治療與復康發展一日千里,然而預防永遠勝過治療,有誰會樂意接受中風的挑戰?請容許筆者不厭其煩再次強調,中風與認知障礙一樣,絕對可以預防。

心腦相連
有不少中風的根源,其實並非全部源於腦內病因。眾所周知,心腦血管有莫大關連。如上期本欄所說,高血壓若置之不理,除了影響心臟功能外,亦會導致中風危機。有一個案,病者年僅六十,一向非常注重體能,本身亦是運動健將,每天進食多種維他命及營養補品,過着十分健康的生活。不過,晴天霹靂,某天突然言語不清,左手左腳驟然乏力,電腦掃描發現腦幹裏腦橋位置急性血管栓塞,幸好及早在黃金時間內得到適當治療,保住性命,可是邁向完全康復之途,仍有好一段漫長路程。

查問之下,原來病者長期血壓上壓高至170;他深信自然療法,拒絕服藥,雖然至親家人亦有醫療界人士,卻並未從善如流,接受忠告,現今後悔莫及。

另一可引致中風的心臟病成因,便是在長者裏常見的心房顫動。心臟有左右心房及心室,在正常健康情況下,有規律地循序起搏。若心房出現持久或間竭性顫動,心房內血液便得不到應有循環,而血液有機會凝聚,容許血塊的產生。血塊如再經心室供血輸上腦部,會阻塞腦內血管,出現或大或小的中風。如果有心房顫動,在考慮年齡、性別、血壓、糖尿、心腦血管病史後,計算出風險偏高,便應認真考慮服用抗凝血藥,以預防中風。國際醫學研究早已證實,在這狀況下,適當地服抗凝血藥,利遠勝於弊。

行穩致遠
從老人醫學角度衡量,用藥自應要加倍小心。隨着年齡增長,身體對藥物的化解,到藥物對身體產生的成效及副作用,再至藥物與藥物之間的相輔相成或相沖,都在在有所轉變。在預防中風方面,不應存有年齡歧視,只要用藥精準,在長者的安全效益上,往往不比年輕者低。

每一位長者可適應的血壓管理及用藥策略大有不同,需要配合個人化處理。

高血壓乃隱形殺手,對心、腦、腎等功能都有莫大損傷。而每一位長者可適應的血壓管理及用藥策略大有不同,需要配合個人化處理。對年紀較大的長者,用藥要由安全低份量開始,再慢慢逐步遞升(start low, go slow),以達致妥善治療效果。

高血壓若置之不理,除了影響心臟功能外,亦會導致有中風危機。

若操之過急,血壓數字雖似有進步,迅速下降,然而長者可能輕則出現暈眩,重則可於坐臥或飯後起立時呈現體位性低血壓症狀,有跌倒骨折風險。嚴重者更可相反地因腦部血液供應已有不足的情況下,出現分水嶺區梗塞之症狀(watershed infarct)。

世事無常,即使不幸中風,復康治療亦可成功協助恢復體能,讓病者重投健康生活。期待下回再與讀者分享。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續談預防中風須知,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