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什麼是基因檢測嗎?
近年坊間推出各類型基因測試,例如癌症基因檢測、營養基因組學測試,甚至預測兒童性格和天賦等。
基因測試愈來愈普及,大眾又真的了解它是什麼嗎?
85歲的陳伯(化名)最近經常面色蒼白、容易疲倦及氣促,看過醫生後,確認患上缺鐵性貧血並聽醫生建議接受了胃腸鏡檢查。結果卻嚇到他和家人,原來陳伯的貧血是由於大腸癌引致。陳伯照正電子掃描後,發現位於右邊大腸的腫瘤沒穿透腸壁,亦沒擴散至淋巴結,便進行右側大腸切除手術。
出現突變現象
在高興手術成功之際,陳伯及家人又為了病理報告而煩惱:腸癌細胞出現「微衞星不穩定性」(MSI),這是因DNA複製過程中出錯而導致基因突變的現象。
這基因突變對陳伯有什麼意義?是否會遺傳給家人?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先認識什麼是基因突變和基因檢測。
先天(或稱生殖系)基因突變出現在父母的卵子或精子,由上一代遺傳至下一代,患者體內每一個細胞都攜帶該基因突變。先天性遺傳病例如地中海貧血、白化症等,便由於先天基因突變引起。至於後天(或稱體細胞系)基因突變發生在身體某些細胞,例如癌細胞內,亦只有這些細胞攜帶基因突變,屬非遺傳性。
要診斷疾病是否由基因突變引致,以及會否具遺傳性,基因檢測是不可或缺的方法,這不但比臨床診斷準確,更可以預測病情嚴重性。特別是某些疾病難以單靠臨床檢查作出準確診斷,便可透過多基因組合或全外顯子定序識別致病的基因突變。基因檢測也應用於產前診斷和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有助預防嚴重的基因異常遺傳至下一代。
應用於癌症
對於癌症病人,基因檢測可為他們找到適合的標靶藥;對醫生而言,基因檢測就像「指南針」,協助引導及判斷治療方案,因應病人情況建議合適藥物,達致個人化治療。從病理學角度看,基因檢測有助病理診斷,包括替癌症分期和監察預後。特別在使用標靶藥後,監測藥效、是否有抗藥性非常重要。部分無法以手術或抽針檢取腫瘤樣本的病人,可透過液態活檢,抽取病人血液、肺積水等體液,檢驗癌細胞的基因變異情況;血癌病人則可透過檢測微量癌細胞(MRD)的水平,監察化療或標靶藥效用,也可及早偵測復發徵兆,協助判斷需否採取進一步治療方案。
像上述陳伯的例子,病理科醫生為他的腸癌細胞進行基因分析,發現其MSI屬後天基因變異,這代表他家人沒遺傳腸癌的風險,而且有較佳的預後,即使將來復發,都可以用PD-1抑制劑控制病情。
由此可見,基因檢測對病人本身及其家人有莫大幫助。
近年基因檢測技術不斷發展,由單基因及基本分子病理技術,發展至多基因組合,以至全外顯子或全基因檢測,所用的是次世代基因排序及第三代長讀段基因排序技術。
值得鼓舞的是,香港的基因排序技術正追上國際最高標準,例如以往本港的腫瘤綜合基因組學檢測,大多要把樣本送往外國進行;最近養和引入了相關檢測儀器技術和人才,讓樣本可在本地化驗。
這對病人而言絕對是喜訊,除提升化驗結果準確度和較快取得報告,亦有助降低化驗成本。
發展一日千里
基因組醫學是現今大趨勢,香港基因組中心的成立,正正能夠促進基因組醫學的應用,透過分析基因排序和可能致病的基因突變,並建立本地人口的基因組數據庫,讓病人及其家人得到更準確診斷和個人化治療。
然而,現時坊間有部分基因測試並無醫學需要,檢出某些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卻不一定發病,甚至未必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或構成道德倫理爭議。因此,我認為必須加強教育醫護、化驗師、病人以至普羅大眾對基因組醫學的認識,醫療同業亦需對基因檢測結果有正確和全面的詮釋,確保病人及其家人掌握充足資訊面對檢測結果。
總括來說,基因檢測普及化和被廣泛應用,的確利遠多於弊。深信基因組醫學的發展一日千里,只要應用得宜,長遠必能讓更多病人受惠。
撰文 : 馬紹鈞醫生_養和醫院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
[信健康] 基因檢測發展千里,專業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