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友」醫身也醫心

蘇瑞雯 | 2024-06-17

「一二三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停!」兒時大家可能玩過這遊戲。不過,如果現實生活中當過馬路聽到「嘟嘟嘟」提示加速聲音時,卻發現身體動彈不得,呆站馬路中央,那種感覺絕不好受!這情景是一些柏金遜症患者(又名「柏友」)在現實中曾經出現的尷尬場面。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部神經衰退疾病,長者患病機會較高,70歲或以上人士約每30人中有1人、60歲後約每230人中有1人、50歲後約每900人中有1人、40歲後則約每2400人中就有1人。筆者曾經協助一位求助個案,確診之時才年約40多歲!

其成因是腦幹內「黑質」退化,未能產生足夠多巴胺,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導致肌肉不受控制,症狀是手腳顫抖、碎步或拖步及動作緩慢,上述「震、硬、慢」症狀在醫學上被統稱為「動作功能症狀」。

然而,原來在上述看得見的動作功能症狀前,有些看不見和心理上的障礙也可以是症狀之一,這四大早期先兆是「聞唔到、心唔開、屙唔出、瞓唔稔」,亦即嗅覺或味覺失靈、抑鬱憂慮、便秘、睡夢中手舞足蹈及發噩夢等先兆,由於這些症狀不易明察,故易被忽略。

柏金遜症有四大早期先兆,當中包括嗅覺或味覺失靈。

而上述先兆可能在「震、硬、慢」症狀出現前10至20年已經存在。呈現以上先兆不一定等於有柏金遜症,但提升公眾認知及風險管理意識,有助病向淺中醫。

關懷計劃
有見及此,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下,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及護理學院與香港復康會合辦了一個賽馬會「柏動愛」柏金遜症關懷計劃,希望公眾及早關注患症風險、及早診斷並接受復康支援、及早護理身心健康。

目前協助柏金遜症病人主要透過4種治療方法:藥物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心理輔導。筆者有幸參與成為賽馬會「柏動愛」計劃的治療師之一,以表達藝術陪伴參加者(包括關注身心健康人士、照顧者及已確診柏友),透過藝術創作學習調節身體、探索動作節奏及梳理情緒。柏金遜症除了看得見的症狀,也可能會出現看不見的焦慮及抑鬱等情緒,所以照顧「身」「心」健康同樣重要!

計劃為期3年至2026年,參加者費用全免。究竟表達藝術如何協助公眾人士及柏友提升身心健康質素?下期續談。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關懷柏金遜病患者,精神訊息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