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鱉蟲知多點
土鱉蟲,味鹹性寒,有小毒,歸肝經,具有破血逐瘀、續筋接骨的作用。用於跌打損傷,筋傷骨折,血瘀經閉,產後瘀阻腹痛,癥瘕痞塊。本品來源為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冀地鱉的雌蟲乾燥體。本品又名贏蟲、地鱉、過街、簸箕蟲、地烏龜、土元、䗪虫等。《本草衍義》云:「今人呼為簸箕蟲,亦象形也。」李時珍曰:「按陸農師云:逢申日則過街,故名過街。《袖珍方》名蚵名地蜱蟲。」
本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中品,曰:「味鹹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鱉。生川澤。」醫藥學家陶弘景曰:「形扁如鱉,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經查考歷代著作,發現古人對土鼈蟲種類之論述並不明確。李滿飛等根據《本草綱目》附圖中認為,書中所記載可能為地鱉。
藥效最強
香港正品土鱉蟲來源主要為地鱉,商品又名蘇土元、蘇地鱉。其產地為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本品外形為扁平卵圓形,邊薄中厚如龜殼狀,前端較窄,後端較寬,紫褐色,具光澤,胸背板和腹背板均沒有斑紋(冀地鱉則具斑紋),質地鬆脆,易碎,氣腥臭,味微鹹。金世元指出本品在市場曾發現摻有白礬,此種蟲質硬且重,折斷面可見有塊狀不規則的結晶,無色或淺黃色。
現時香港市場主要商品為金邊土鱉,其來源為姬蠊科昆蟲東方後片蠊的雌蟲乾燥體,又名赤邊水䗪。該品實為地方習用品,非藥典品。外形與正品有明顯區別,金邊土鱉外形呈長橢圓形,頭尾部兩端較窄,前胸背板前緣有金黃色鑲邊,其餘各板兩側外沿各有棕紅色斑塊。李滿飛等通過不同藥效實驗發現:「土鼈蟲脂肪油灌胃給藥都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療效強弱次序為:地鱉〉冀地鱉〉金邊地鱉;地鱉、冀地鱉的水提液亦有抗炎作用,但地鱉作用強於冀地鱉,金邊地鱉水提液則無效。地鱉的水提液和脂肪油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克雷白肺炎桿菌抑制作用最強,金邊地鱉次之,冀地鱉水提液較差,其脂肪油無抑菌作用。」可見從藥效、藥力而言,地鱉最佳,冀地鱉與金邊地鱉次之。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
[信健康] 土鱉蟲具有破血逐瘀,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