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醫致惡疾 莫忽視「妄安症」

筆者常見患者身有不適異狀,卻妄自認為出自某些小原因,自以為安,這不僅導致延誤醫治,更往往使小疾成大病。中醫典籍雖多有「小病不可忽」之語,卻未有明確病名,筆者首創「妄安症」這名,以作警世。
妄安者,乃明有症兆,卻自認安好,看似樂觀,實則隱藏危機。歷史上,曾有帝皇將相久咳,以為痰濕,延誤癆疾;清宮妃嬪乳房腫塊,自以乳癰,拖延不治,轉為惡疾。帝王貴妃,御醫環侍,尚且難免,何況庶民?現代社會,妄安之心,更為普遍;許多人工作繁忙,胸異常悶以為是勞累;頭異常痛以為因熬夜……若症狀持續仍不就醫,惡化時方知事態嚴重。
世界衞生組織(WHO)2021年發表報告,全球高血壓患者超過11億人,其中近一半不自知;國際糖尿病聯盟2021年的數據顯示,全球逾2.4億患者不知自己患病,佔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近一半;癌症方面,Lancet Oncology於2018年發表研究,一半以上癌症患者在早期已有症狀,卻因忽視或誤解而延醫。這些數字令人震驚,卻正好印證「妄安症」的普遍,尤其在華人社會,人們常抱「能忍就忍」「小事不必看醫生」心態,往往鑄成大錯。

「治未病」對立面
西方心理學有「正常化偏誤」(Normalization Bias),即人在面對危險或異常時,常傾向低估風險,把危險「合理化」地解釋為「正常」或「不會那麼嚴重」,減輕自己壓力,這與筆者所謂「妄安症」極為接近。
中醫一向提出「治未病」。《黃帝內經》言:「正氣內存,邪不可干。」若正氣稍虛,而人又妄自以為安好,邪氣便可乘虛而入,「妄安症」正是「治未病」的對立面;患者本應於初起時求醫,卻自以為安,延誤至病入深層。以中醫診法而言,「妄安症」最常見於「久咳不治」「腫塊不理」「胸悶不顧」等,這些往往是臟腑失調的早期訊號,若能及早辨證論治,許多惡疾原可避免。《清宮醫案日記》顯示,乾隆帝雖自恃康健,仍命御醫定期為他診脈、檢查身體,正是防妄安之道;帝王自知權傾天下,若因妄安而失國本,後果不堪設想,此即宮廷養生智慧:安而不忘危,病小而慎之。
而根據西醫臨床數據:Circulation(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在2019指出,約有三分之一心梗患者,發作前數月已有胸悶胸痛,卻未及時就診;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在2020年指出,約有三成心梗病人自述早有警訊,但誤解為小毛病,延誤治療時機。這些案例,正顯「妄安症」乃古今人性共病。
若能普及「妄安症」之名,便可提醒大眾:異常不可忽視。WHO 2020年報告指出,全球三分之一可避免之死亡,皆因延誤就醫;若能消除妄安心理,數以百萬計生命可獲挽救。
妄安之害,在於疏忽。小疾若被輕忽,終將釀成大禍。筆者敢言:「妄安症」不除,養生之道無從談起,願各位讀者謹記:切勿妄安,要及時求醫,方保安康。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妄安症易延誤治療,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