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後 食梨養生

9月7日白露一過,天地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古人說:「白露勿露身,早晚要添襯(增添衣裳)。」晝夜溫差拉大,秋燥明顯,人易咽乾、唇裂、咳嗽。民間有云:「白露吃番薯,勝似人參補;白露吃梨,不用醫。」這不止農人經驗,更是養生智慧。《黃帝內經.素問》曰:「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肺氣清,養收之道也。」秋天要順應自然收斂之氣,保養肺臟。肺主呼吸,通皮毛,燥邪最易侵肺,症狀便從咽喉、皮膚開始。因此皇帝御醫與百姓一致,都把梨視為白露後必食之果。
據《清宮醫案集成》,乾隆帝白露後常令御膳房進獻「川貝燉梨」,用意明確:梨潤肺,川貝清熱化痰,加蜂蜜潤燥止咳,正治秋燥咳嗽,此方後來流傳民間,成為經典食療。《本草綱目》載:「梨能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酒毒。」李時珍指出,梨治風熱咳嗽,潤燥止渴,與秋季病症正合。康熙年間,《御茶膳房檔》中,有御醫以「梨與百合」入膳作調理的記載,梨配百合既潤肺,又安神助眠,正合秋夜陰長。
生吃去火 熟吃潤燥
白露節氣的民諺極多:「白露勿忘吃生梨,勝過名醫開藥方。」「白露吃花生,養人勝子參。」因堅果一般含油脂,可潤燥,秋燥時,則宜適量多食堅果,如花生、核桃、芝麻等。而最深入人心,還是「白露吃梨,不用醫」,梨既可生吃清熱,又可熟食潤肺,民間婦人常說:「生吃去火,熟吃潤燥。」一語道破梨的雙重功效。

梨雖平凡卻講究做法。御醫常用「川貝燉梨」:一、梨一個挖心;二、入川貝粉一克,加蜂蜜少許;三、放碗內蒸熟。此方專治初期簡單秋燥咳嗽,次日漸見效,無川貝者可改「蜂蜜蒸梨」,同樣潤肺止咳。
另一竅法是「梨汁蜂蜜水」:梨榨汁,加蜂蜜兌溫水,每日一杯,初期簡單咽乾,會漸見紓緩。若是簡單便秘,可將梨與番薯同煮,潤腸通便,不妨一試。
中醫認為,梨性寒,味甘微酸,入肺經,能清熱潤肺、生津止渴、化痰止咳。《千金要方》記載,梨治「煩渴、消渴、咳嗽」。現代醫學研究亦印證:Nutrition Journal(2014)指出,常食梨可改善腸道功能,緩解便秘;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7)發現,梨汁能促進酒精代謝,減少宿醉。
白露後,飲食宜「潤燥養陰」。梨為首選之一,其次還有:蜂蜜,潤燥止咳;百合,安神養心;芝麻,養陰補腎。
白露後,忌口方面,少食辛辣烤炸,免火上加火;避免過食生冷,免傷脾胃。古語云:「秋日食麻潤五臟,飲蜜益陰,通百脈」。梨與此相輔相成。
梨雖常見,卻承載宮廷與民間共識。它提醒世人:養生不在奇珍,而在順時。
白露之後,人心易躁,天氣乾燥。吃梨,不僅潤肺,更能調心。古語說:「梨者,離也,離憂去煩。」《詩經》有「南有嘉樹,甘棠繁梨」,以梨喻恩澤。
若能在白露後經常適量多吃梨,不僅咽乾、咳嗽、便秘得解,更能體悟古人「與時偕行」之道。這正是宮廷養生學最可貴的智慧──以食為藥,因時制宜,簡單卻能護佑一生。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秋意漸濃食梨養生,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