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後調理 重護氣保暖

秋分日(9月23日)襲港的超強颱風樺加沙,屬「風、濕、寒」三氣合攏之象。暴雨帶來濕邪,強風挾秋寒入體,人體若冒雨受涼,極易導致風寒感冒、關節痠痛,甚至腸胃不適。若濕邪困睥,則可能出現腹脹、便溏不暢、食慾不振等。《黃帝內經》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若正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便易生病。
歷代宮廷亦十分重視風雨後的調攝。《清宮醫案日記》記載,乾隆年間每遇大風雨後,御醫必囑皇帝「避風寒,慎飲食」,並進補以健脾祛濕之方。常用薏苡仁、茯苓、陳皮煮粥,以化濕健脾,防止體內積濕,《本草綱目》載:「薏苡仁,健脾益胃,除濕止瀉。」此法至今仍為常用食療。
颱風過後,飲食調理尤為重要:一、祛濕健脾,宜食薏苡仁粥、陳皮普洱茶等,幫助排濕;二、潤肺護氣,颱風過後空氣清涼,燥邪隨之漸增,可食梨、百合、銀耳等,滋陰潤肺;三、溫養陽氣,避免生冷,宜用薑湯、葱白煮水,溫中散寒,保護脾胃。除了飲食,生活起居也要注意。宮廷醫者常囑皇帝「風後慎起居,夜臥不露體」,意即颱風雨後,切忌貪涼,尤其老人、體弱者更要注意保暖。現代醫學亦指出,天氣驟變時,心血管疾病高發,血壓波動,若身體受涼,更易誘發中風或心臟病,因此,颱風過後,務必保持溫暖,避免冷風直襲肩背。
運動方面,颱風後街道潮濕,外出運動不宜劇烈奔跑,以免滑倒或受寒。可選擇室內伸展、八段錦、太極等緩和運動,既能促進氣血流通,又不至於受風寒侵襲。
值得注意的是,因人的情緒亦受天氣(壓抑)影響,颱風過後,天氣乍雨乍晴,人心亦易浮躁。此時尤宜收斂心性,少與人爭辯,多存和氣,以免因氣候之變,而致溝通上的口角、誤會。如《內經》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養生不僅在於飲食起居,更在心境調和,多靜心、少煩躁,以閱讀、靜坐養神,使氣血流暢,正氣便自旺。
總結而言,這次超強颱風雖已過,風雨之氣猶存於天地之間。此時調養之要點,在於祛濕健脾、潤肺養陰、溫養陽氣,並注意起居保暖與情志安寧。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多存和氣免受天氣影響,中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李思齊教授、文芊《宮廷走一圈,跟着帝王去養生》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