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解毒 滋陰養血 強筋壯骨 秋分食蟹好處多 七類患者不適宜

「秋分」是秋天第四個節氣。有云:「秋分暝日對分。」意指秋分這天日夜等長,這天後白天會愈來愈短,黑夜逐漸加長,天氣亦慢慢轉涼。秋分當日太陽位於赤道正上方,令南北半球晝夜均分,是標誌季節變化的重要節氣,而最適合就是吃螃蟹,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養血、強筋壯骨等功效,但有七類患者則不宜品嘗。
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之習俗,在秋分祭月,其後演變成現代中秋節拜月、賞月的習俗。詩云:「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銀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萬徑香。」正好形象化地說出秋分節氣的內蘊。另詩又云:「一分秋意一分涼,野外繁露披衣裳。八九菊黃蟹兒肥,風和氣爽丹桂香。」道出秋分後就到了品嘗螃蟹的季節,素有「秋分食蟹」一說,氣溫逐漸降低,有利於螃蟹生長,螃蟹此時肉質緊緻鮮嫩,蟹黃豐腴濃郁。
秋分後是螃蟹的繁殖期,為過冬儲存能量,因此,肉質更為肥厚。懂吃之人多愛在農曆九月吃雌蟹,十月吃雄蟹,最能品嘗螃蟹之不同美味。
學懂選購好蟹是品嘗靚蟹的第一步,觀察蟹的活力,蟹腳活動力好、蟹殼有光澤才算新鮮;拿上手有墜手感覺,表示該蟹較肥大肉厚,再檢查腹臍,用手指壓一壓螃蟹腹臍,飽滿才夠肥美,不吃死蟹則是守則。
識揀靚蟹,也要了解蟹的屬性,才能避開「利口傷身」之害,真正放心享用美食。螃蟹味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養血強筋壯骨、通經絡等功效,因其寒涼屬性,故脾胃虛寒者應避免過量食用。

烹調或食用時,可加入紫蘇葉、生薑、蒜等溫性食材,以中和其寒性及解其毒。吃蟹時可搭配黃酒、花雕、紹興等黃酒,有助去除螃蟹寒性及腥味,但不要喝冰冷啤酒;螃蟹不宜與柿同吃,亦不宜同時喝茶,兩者所含有的鞣質,容易與螃蟹的蛋白質凝結成鞣酸蛋白,影響消化,引起腹痛或腹瀉。寒性水果如梨、柚子等亦不應與蟹同食。
蒜茸中和寒性
蟹的烹調方法很多,筆者最愛清蒸,將蟹洗淨後,放入蒸籠內,以中大火蒸15分鐘左右即成。吃時佐以用滾油即泡的加鹽蒜茸,既美味又相配,蒜性溫正好中和了蟹的寒性,兩者味道相互彰顯。
蒸蟹很容易,難的是要掌握好蟹肉「夠熟又不老」的火候,這是廚師朋友教我的秘訣:水滾後,將螃蟹放在蒸籠或蒸架上,根據蟹的大小,用中大火蒸10至15分鐘,期間留意蟹色,蟹身由青變成橙紅色時,熄火焗10分鐘,即可供食。
螃蟹雖然美味,有多類患病人士不應進食,包括:
一、海鮮過敏:食後可能會引起一系列過敏反應,如皮膚紅腫、蕁麻疹、哮喘等。
二、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蟹膏和蟹黃膽固醇含量極高,多吃有機會加重心臟負擔,不適合患有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的人士。
三、痛風:蟹的普林(嘌呤)含量很高,會令尿酸生成及增高,痛風患者別吃。
四、肝病和腎病:肝臟或腎臟功能不全者,消化和代謝能力減弱,高蛋白質食物會令病情加重。
五、消化功能差:脾胃虛弱、胃酸分泌不足,或腸胃容易脹氣、腹瀉的人,因難以消化螃蟹中的高蛋白,應避免食用。
六、體質虛寒:螃蟹性寒,體質虛弱或常手腳冰冷的人應少吃,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七、感冒:感冒發熱、有咳嗽症狀、腸胃不適者不宜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食療搭配建議
為了中和螃蟹的寒性,烹煮時加入紫蘇葉、生薑、蒜等辛溫食材,或飲用熱薑湯。
以下是四個不能吃的螃蟹部位:一、蟹胃:在背殼前中央一塊三角形的骨質小包,內有污物;二、蟹腸:由蟹胃通到蟹臍的一條黑線;三、蟹心:蟹心呈六角形,在蟹的中央,一塊黑色膜衣下;四、蟹腮:在蟹腹部如同眉毛狀的兩排軟綿綿的部位,又稱「蟹百葉」。
暖胃袪寒紫薑茶
材料:生薑3片、紫蘇葉2錢、大棗2枚、清水1000毫升。【下圖】

煮法:全部材料洗淨,用刀在大棗肉上鎅幾刀,以利出味,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文火煮40分鐘,隔渣取茶飲用。可按個人口味加少許紅糖調味。
服法:品嘗螃蟹後,及時趁溫飲用。
功效:暖胃袪寒,幫助消化,解海蟹之毒。
撰文 : 許懿清博士_註冊中醫
[信健康] 淺談秋分食蟹宜忌,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