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養陰潤肺 宮廷秋節不暴食

中秋前後,燥氣當令。《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言:「秋三月,此謂容平。」又曰:「秋者,收也。」意在提醒世人,中秋後作息與飲食該以收斂為綱,且慎辛辣厚味,少鹹增酸,以護津液與陰分,以防損陰傷肺。為何秋令要增酸?《黃帝內經.素問》有「酸收辛散」之說,秋天宜適量吃點微酸,以助收斂,更不可恣食辛辣,以散耗陰津。
翻查宮廷秋令養生,亦以「收斂」為大綱:中秋飲食,御膳多從簡,重在不傷陰、不動火,合乎「以清養清、以潤勝燥」之旨。即《上古天真論》提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秋節之起居飲食,宜有節制,凡事守道,才可安備冬藏。
考諸清代內廷飲饌,以《內務府膳底檔》最可信。其節令供御,常見果品、糕餅與清淡湯品,份量有度;糕餅多小件分食,取其「象禮」而避縱食「傷脾」。參閱《帝京歲時紀勝》、《燕京歲時記》載:中秋例設香案與果餅、茶飲,貴在禮與清,不在飽與侈。是故「月餅」於宮中多為象徵之品,可看出宮廷在秋節,慎甜膩厚味,尤合秋節養生之道。
中秋之醫理,是以防「秋燥傷肺」為綱。《醫宗金鑑.運氣要訣》:「秋金司令,肺易受燥,宜潤不宜辛。」《素問》又重「肺合皮毛」,燥甚則咳、咽乾、膚瘙。故內廷每於秋令,配以清潤之餚,如清淡羹湯、果蔬時品,以助生津養陰,抑厚味鹹辛之耗。今以營養學觀之,市售月餅,很多含糖高,故中秋節日,仍宜「嘗味而止」,以護脾胃與代謝負擔。若更能「七分飽」、細嚼慢咽、配溫熱茶水,則脾胃和、津液生,肺金得養。
宮廷醫膳「以潤代甜、以少勝多」之法,於今尤為可取;宮中流傳所謂「秋潤三寶」:百合、銀耳、蓮子。百合甘微寒,入心肺,清心安神;銀耳甘淡而潤,益胃生津,滋陰而不膩;蓮子列上品,補中益氣,兼顧脾與心。三味同羹,得「平、潤、和、淡」之要,不伐不燥,最宜秋夜小盞。若佐以時令梨、少許陳皮以和胃氣,既存口感,亦順中焦運化。乾銀耳每次約3至5克、百合10至15克、蓮子15至20克;糖不宜逾15克,過甜則傷脾;蓮子收澀,多食恐便秘者不利;百合偏涼,脾虛泄瀉者酌減;銀耳出膠厚潤,痰濕重者量宜小,要訣在於糖不逾量、油不取重、分不求飽。
中秋之禮,國朝祀典具載於《欽定大清會典》,其意貴在敬月與齊心,非徒為飲宴。醫家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是夜宜少語少酒、早止早寢,整息而坐,對月而觀,使心神內收、肺氣得養。可行小法:息長於吸、鼻吸口閉、肩肘放鬆、舌抵上顎,凝神脘間;或緩行二千步,收攝浮躁。此所謂「以靜制燥」,亦「以收應秋」。於家人團圓之際,若能各止一分口腹之欲,各添一分清明之念,則月圓與人圓,兩得其全。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談談宮廷秋令養生,中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