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胃口才能打勝仗 能吃能養胃 絕症逢生機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明代醫家李中梓在論述脾胃作為後天之本的說法,現代中醫亦經常掛在口邊,究竟所指為何?從治病的角度看,患者只要仍有胃口,依然可吸收消化食物,就有生機,哪怕是罹患重病如癌症,只要仍能吃,食物入胃能好好吸收消化,能將濁陰之穢物排出,就能繼續好好打仗。
不少人知悉自己患癌後,首先是懷疑自己前半生是否吃得太多太好太雜,然後將過往至愛之食物都列入禁忌清單,例如不少人質疑自己是否吃糖、鹽過多,吃酸性食物、醃製食品太多,喝汽水、喝酒太多……事實上,大部分癌症的起源至今仍是搞不清,為何細胞會突變,仍未有公論。我認識的一位治癌醫生經常慨嘆,許多患者不是被癌症殺死,而是給餓死和嚇死!
因此,我們治療癌症時,重中之重不光是殺癌解毒,而是扶正,讓患者正氣不衰才是王道。
最近跟老朋友E女士敍舊,方知她近期的經歷,正好說明胃氣之重要。話說事件發生在今年農曆年前,E女士的外祖母已98歲高齡,最難得是沒三高,即沒有高血脂、高血壓和高血糖,只是行動不太利索,算是很健康了,由一位印尼家庭傭工照顧其起居日常,家人也不時探望和帶她外出吃飯飲茶。
就在農曆新年前一星期左右,印傭姐姐突然見到老祖母吃飯時嘴角歪向一邊,還流口水,機靈的她馬上按平安鐘,老祖母在5分鐘內送到附近的大醫院救治,發現她腦內有一條血管堵塞了,診斷是中風,影響她左半身的手足活動,並且令她說話口齒不清。
本來外祖母的情況已開始穩定,醫生準備將她轉往療養院,孰料兩三日後她突發肺炎,眼睛一直瞇着,怎樣也叫不醒,伴有嚴重咳嗽,偶爾口中喃喃自語,說話沒人聽得懂,昏睡中她的痰聲重濁。由於E女士自小由老祖母照顧長大,比較親近,婆婆早已囑咐她萬一有此情況不要搞插喉那些急救程序,所以,昏迷的外祖母鼻子只是塞着輸氧的「貓鬚」,打着點滴(鹽水和藥物),一直躺在病塌上。
家裏人都不敢抱太大期望,E女士卻堅持若老祖母能過渡至年初一,就會沒事,堅持必須讓婆婆保持足夠營養,於是與印傭姐姐極耐心的把醫院準備的軟餐餵給祖母。這邊一口一口的餵,那邊在耳邊像哄小孩般打氣:「你好叻女呀……考第一呀……你好乖呀……吃完這碗就可以返屋企啦。」如此一餵便兩小時,整個餐餵完才肯罷休,病房護士對她們的耐心也讚不絕口。
到了大年初一,奇蹟果真出現了,外祖母睜開了雙眼,喉間的痰也清了,醫生宣布她的發炎指數由100多降至70,是好轉了。到了初三,外祖母已轉到療養院治療,口齒雖仍不清,但每天都有進步,能吃冬瓜茸、南瓜茸等食物,在療養院住了兩星期便出院回家。
經此一役,老人家出現一些失智症狀,會弄不清日與夜,狀態較佳時,能認出家人,狀態差時卻無法說出家人名字,並很有禮貌的道歉:「對唔住,點稱呼你呀?」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都對E小姐讚不絕口,要不是靠着愛與堅持,恐怕也沒有此奇蹟。
水穀精微滋養
這個醫案正好說明胃氣的重要,無論如何,能吃者生。中醫的胃氣,是指胃的消化與化生水穀精微的功能。若是胃氣夠,全身的經脈氣血臟腑得以滋養,糟粕得下,反之則生命不保。

扶陽派的李可老師治療過不少危重絕症,他最強調陽氣,而人之陽氣多少則取決於脾胃。雖然我們天生的元陽是從父母遺傳而來,藏於腎中,但須靠後天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滋養,才可靈活調動協同運用。
對於大病初癒,口乾舌噪、胃納不佳,我們多用益胃湯︰沙參、玉竹、生地、麥冬、冰糖,開其胃口。
對於因沒胃口而營養不良的病人,建議家人可浸米水,取其穀氣,做法也很簡單:取一撮珍珠米,放於保溫壺中,沖入沸水,放一片薑,約放8小時後,斟出可代茶飲用,米粒和薑則可不用吃。這個做法可幫助患者吸收水穀之精微,濡養臟腑。
若有吞咽困難的長者,米水易嗆,則可加凝固劑,或轉用軟餐,現時已有不少餐館推出軟餐,可按口味購買,總之,能吃能養胃,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
撰文 : 謝彩雲中醫師_註冊中醫
[信健康] 能吃養胃促進生機,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