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肌肉壓力情緒糾結 脫苦關鍵 放鬆身體舒展內心

李堅翔博士 | 2025-10-21

作為佛法輔導員和臨床心理學家,我幾乎每天都會見到身處痛苦的人,也能真切感受到每個人的痛苦。若要分享脫離痛苦的竅門,其實很簡單。

「一緊就痛」,身心皆是如此。

身體的緊繃較易察覺:肌肉繃着,肩頸關節積壓着壓力,焦慮與疲憊便在這緊繃中生根發芽。

內心的緊繃則更為細微:緊抓着情緒不放,認定念頭就是現實,思緒轉得快、鑽得深。

所以,脫苦的關鍵一步,認清什麼是「緊」、什麼是「鬆」。而後,試着允許自己放鬆──先從放鬆身體開始,再慢慢讓內心舒展。

當然,「知易行難」。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繃緊神經」,放鬆反倒像種「過錯」,因此這份「放鬆的能力」,需要我們重新慢慢學習。

在「覺悟行」三部曲中,一切從「覺」開始。

閒暇之時,不妨試着去覺察身體繃緊的部位,輕輕鬆開那些繃着的肌肉,釋放關節積存的壓力;讓注意力慢慢回到呼吸的觸感,留意身體的起伏、鼻息的出入……要明白,焦慮的根源,往往是我們執着於掌控一切,卻又深知許多事無力掌控。而所謂放下,從不是消極退讓,而是願意讓紛擾的心暫時停歇,不再與念頭掙扎,就這樣安然地,與當下的體驗好好相處片刻。

當你走進大自然,陽光、微風、鳥聲、草香,安住於此時此刻,順應事物的流轉,讓心回歸,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樣,在「什麼都有」與「什麼也沒有」的連結裏,淺嘗空性。

《六祖壇經》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依我的體悟,沒有造作的心,本來就清淨、善意、圓滿。所以,有時候修行不是「增加」,而是「減少」:

輕鬆,自然安放;

安放,自然平衡;

平衡,心自然歸一。

如此,心變得相對穩定,便能看清現實而得「悟」。

痛苦像一隻被膠紙黏住的小蟲,愈是掙扎,黏得愈緊。而「悟」,就是看清這張膠紙的存在──原來是我們對「我」的執着:「我」一定要怎樣、別人要怎樣對「我」,這些念頭編織成黏人的網,才讓我們與情緒糾結綑綁。

在憤怒、自責、抗拒、傷心等強烈情緒之中,潛藏的「燃料」,其實是愛慾。然而,我們往往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的外在形式,卻看不破內心真正的渴望。

努力賺錢的背後,可能是想要安全感;強迫自己成為能力超群的人,可能是想要父母的認可;見一個愛一個,可能是想要逃避內心的孤獨。誠意、勇敢、平和地,面對並看清內心的需求。如實地理解、接納,甚至原諒自己與他人。

不再與念頭掙扎

多年的臨床經驗讓我領悟: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壞人」,只有許多不快樂的人,在慌亂地追尋自己的快樂。有時候,他們追尋快樂的方式,既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

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去了解自己的心:什麼能讓自己開心?怎樣才能開心?而後,慢慢培養讓自己開心的能力。

打開自己的心吧。

當我們的思緒暫時停下,便可以選擇用善意回應一切發生的事——包括對自己的不滿。(網上圖片)

最後,「行」是每一刻的選擇。放下,是善巧的選擇。有時候,放下從不是消極退讓,而是願意讓紛擾的心暫時停歇,不再與念頭掙扎,就這樣安然地,與當下的體驗好好相處片刻。

善意,是善巧的選擇。當我們的思緒暫時停下,便可以選擇用善意回應一切發生的事──包括對自己的不滿。痛苦的時候,把掌心放在心口,輕輕對自己說:「我知道你很辛苦,也知道你有很多失望、挫敗,讓我好好陪伴你,一起面對。」

我們都知道哪些是善巧的選擇,卻常常忽略:選擇,就在每一個當下。

這一刻,你會選擇怎樣對待自己?

大巧若拙,修行未必要多困難。就像培養任何習慣一樣,最難的是開始的動力;但只要邁出第一步,生命自會找到屬於它的節奏。

撰文 : 李堅翔博士

[信健康] 分享脫離痛苦的竅門,心靈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