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知多一點(三)

辜炳銳博士 | 2025-04-02

前文對桂的本草考證作一簡單梳理,今文則介紹桂枝藥用功效。桂枝,味辛、甘而溫,歸心、肺、膀胱經。辛能散能行,故本品能發汗解表,廣泛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證。

《素問.陰陽應大象論》云:「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當風寒之邪外襲肌表,通過發汗,毛竅打開,讓邪有出路。桂枝雖常與麻黃相須為用,但兩者發汗解表之法卻不同。麻黃長於開泄腠理,透發玄府以發汗;桂枝則振奮衛陽,暢旺營衛,正如《素問.陰陽別論》云:「陽加於陰謂之汗。」營衛旺於肌表,營陰在衛陽作用下而化生為汗。桂枝另一功效為溫通經脈。當寒邪凝滯於血脈中,血得寒則凝,久而成瘀。桂枝雖無活血化瘀之效,但其色赤入血分,辛散溫通,血得溫則行,寒祛血行,經脈得通,故能治脘腹冷痛,血寒經閉之疾。

助陽化氣

桂枝第三個功效為助陽化氣。本品味甘而溫,甘能補益,但桂枝只是溫助,非溫養、溫補,即溫補陽氣之力較其他補陽之品如肉桂為弱,常用於溫助心、脾、腎之陽氣,以治三臟陽虛之證,當然需要同時配伍補陽藥同用,如《金匱》腎氣丸。腎陽不足,膀胱虛寒,氣化失職而致水腫、痰飲、蓄水證,桂枝甘溫以助腎陽,少火生氣,膀胱氣化,水氣自除。當心陽不足,下焦陽虛有寒或氣化不利,水飲內停,寒氣或水飲乘虛自小腹上衝咽喉,發作時極為疼痛難忍,其上衝之勢如小豬奔跑之象,發作後諸證候皆除,如同常人,醫聖仲景稱此病為奔豚氣。桂枝既能溫助心陽,又能溫散下焦寒邪、助膀胱氣化以化氣行水,寒邪散、水飲消,氣不上逆,故此歷代醫家稱桂枝平衝降逆之原因也。

桂枝既能溫助心陽,又能溫散下焦寒邪、助膀胱氣化以化氣行水,寒邪散、水飲消,氣不上逆。

細枝為佳

自宋代起,只有樟科植物肉桂之細嫩枝條才能作桂枝使用。現時香港市面所售賣之桂枝質量差別較大。市面多選用較粗之枝條切片使用,髓部明顯,並呈菱形,皮部較厚,容易脫落,香氣淡。質量較優者則採用細嫩枝條,飲片呈短圓柱形,有明顯縱棱線,直徑小,髓部不明顯,皮部薄,色棕褐,緊貼木部不易脫落,有濃烈香氣,嘗之味辛而甜。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

[信健康] 續談桂枝多藥用功效,醫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