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知多一點(二)

辜炳銳博士 | 2025-03-05

桂枝一名最早見於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書中雖未對桂枝作形態描述,但在使用桂枝方劑中均註有「去皮」二字,即是使用時需要去除桂枝表面栓皮層。依據現時《藥典》所描述,現時用桂枝均為肉桂的乾燥嫩枝,其粗端直徑約0.3至1厘米,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棱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可見《藥典》中並無去除栓皮,若強行去除栓皮,形同枯枝,無藥效可論。那麼仲景所云之桂枝,應為何物?唐代《新修本草》云:「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五代《蜀本草》曰:「嫩枝皮……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皮名曰桂心。」由此可見在唐代以前,桂枝實為肉桂,以粗壯而未老化之枝皮而用。

藥用變化

宋代,桂枝藥用部位開始出現變化,陳承《本草別說》中云:「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條,非身幹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人治上焦藥用也。」許叔微在《傷寒發微論》云:「仲景桂枝湯用桂枝者,蓋取桂之枝梢細薄者爾。」又云:「蓋肉桂厚實,治五臟用之,取其鎮重;桂枝清輕,治傷寒用之,取其發散。」金代,李東垣曰:「氣之薄者,桂枝也;氣之厚者,肉桂也。氣薄發泄,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則發熱,桂枝下行而補腎,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

桂枝走表入上焦,以發汗解肌、溫經通脈。

明代,李時珍曰:「其最薄者為桂枝,枝之嫩小者為柳桂。」《本草匯言》云:「桂枝,體屬枝條。」由此可見,自宋代起只有桂的細嫩枝條才能作桂枝使用,桂之幹皮、大小枝皮只作肉桂用。醫家亦開始明確區分兩者的藥效及臨床應用,桂枝走表入上焦,以發汗解肌、溫經通脈;肉枝走裏入下焦,以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此認識一直沿用至今。雖仲景所運用之桂枝實為今之肉桂,但隨歷代醫家對藥物認識之深入,臨床時應根據病機而靈活用藥,如治太傷中風(外感風寒表虛證),應用今之桂枝以發汗解肌;治太陽蓄水則可用今之肉桂以補火助陽,化氣行水。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

[信健康] 桂枝多藥用功效,醫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