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知多一點(二)

辜炳銳博士 | 2024-07-24

半夏作為臨床常用化痰藥物,其主要功效為燥濕化痰以治濕痰之證,雖其性辛溫而燥,但通過配伍可治各類痰證,如風痰、痰熱,唯獨燥痰不適用,正如《本經逢原》云:「半夏同蒼朮、茯苓治濕痰,同瓜蔞、黃芩治熱痰,同南星、前胡治風痰,同芥子、薑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蔞、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半夏性降,入脾、胃經,故能降逆止嘔,善治胃氣上逆之嘔吐,為止嘔之要藥。痰濁阻滯,氣機不能調暢,痰阻氣滯而生痞滿不適,氣滯又不利於水濕輸布,痰濕更甚而形成痰結如癭瘤、瘰癘,半夏雖然並非行氣藥,卻通過除痰濕,有利於氣機之條達,氣順痰消,痰結自散,故能消痞散結。

半夏通過除痰濕,有利於氣機之條達。(網上圖片)

需要加工

由於本品有毒,故臨床應用時大多需要經過炮製加工,《藥典》固定為清、薑、法、生4種炮製規格。清半夏為加工時加入白礬溶液浸泡,因白礬本有燥濕化痰之效,故清半夏長於化痰。加入生薑、白礬共煮透,乃薑半夏,因生薑為止嘔聖藥,故薑半夏長於降逆止嘔。若加入甘草、石灰則為法半夏,長於燥濕不過其溫性較弱。生半夏雖力宏但毒性較大,在香港《中醫藥條例》中被列入附表1中藥材,在臨床應用時需要同時配伍大量生薑久煎,以減其毒;如已故中醫名家何紹奇教授則善用生半夏以治妊娠惡阻。臨證時醫者根據病機之側重選用合適炮製品。

最常見偽品

現時,香港商品市場中最常見的偽品是水半夏,其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頭尖的乾燥塊莖。主要產地是廣西貴縣、平南、桂平、玉林,廣東湛江、三水、化州、肇慶等地。水半夏較易種植,產量大,於七十年代,為了解決半夏供應緊缺問題,嘗試以水半夏代替半夏,《藥典》1977年版中首次收載水半夏,其性味、功能、主治與半夏相同。然而,經臨床、實驗研究均證明不論從組織、化學、功效、毒性而言,兩者並不一樣,如中醫研究員胡世林通過藥理實驗,證實水半夏在鎮咳和止嘔作用均弱於半夏,而毒性高於半夏,可見水半夏不能代替半夏。故《藥典》自1985年版起則不再收載水半夏。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一級講師

[信健康] 續談以半夏作藥用,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