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喝「銀蓮湯」防秋燥

李思齊教授 | 2024-10-08

唐太宗李世民,他不僅建立了大唐盛世,還對養生特別注重。據《舊唐書》載,唐太宗到秋天,為防乾燥之氣傷身,如易有口乾舌燥、皮膚乾裂等不適,故常吩咐御廚備好銀耳蓮子湯來滋陰潤燥。傳說某年秋,唐太宗因政務繁忙,連續許久沒飲用銀耳蓮子湯,結果出現了喉嚨乾癢、皮膚乾燥等,他便拍桌子說:「銀耳蓮子湯為何還未準備好?難道朕的御廚都休息了嗎?」從此,宮中御廚逢秋,常會備好此湯。

糾正誤區

銀耳蓮子湯(筆者簡稱為「銀蓮湯」)雖好,但坊間對這湯很多誤傳,糾正如下:

(一)非「天天可多喝,人人皆適合」:許多人認為此湯「天天喝,多多喝」,會更好。其實,在中醫裏,「銀蓮湯」雖滋陰潤燥,具清熱潤腸作用,但若長期過量飲用,反而會導致消化不良、胃寒,甚至出現腹痛、腹瀉等問題,一般建議每周2至3次,適量為宜。

(二)非「愈稠愈易消化」:很多人認為銀耳蓮子湯煮得「愈稠愈滋補、愈易消化」,甚至加入大量冰糖,這其實也是誤區。銀耳含大量黏液質,熟了以後是甚黏稠的,會影響人的消化功能,且會對脾胃造成負擔,尤對那些脾胃弱者來說,反而可能引發其腸胃不適。

銀耳:又稱白木耳、「平民燕窩」,生津潤喉、滋陰潤肺外,更富含植物膠質及水溶性纖維。膠質豐富,可滋潤肌膚,是古代宮廷常用來養顏的美容膳食方。

水溶性纖維豐富,則可軟化糞便,促排便,更能作為益生元,助腸內益生菌生長,從而促進腸道健康。

蓮子:據《本草綱目》載,蓮子有「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等功能。即蓮子甘澀性平,有補脾止瀉,養神益腎的作用,有助防治心腎不交失眠外,還具補脾固澀之效,即可防治男子遺精、滑精,婦女月經或白帶過多,及脾胃虛弱的泄瀉等症。

「銀蓮湯」具滋陰潤肺、養顏美容等作用,特適用於防秋燥,或常感到喉嚨乾燥、皮膚粗糙者,及經常熬夜、陰虛火旺者,都非常適用。

然而,「銀蓮湯」並非適合所有人,如:

(甲)有明顯出血病狀者:因銀耳含腺嘌呤苷,具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故有出血問題者,在止血的恢復期內,不宜食用,或女性月經量大難止者,最好別在經期中食用銀耳。

(乙)腎功能不佳者:蓮子,是高鉀、高磷食物,腎臟機能不佳者,要注意食量。

(丙)易腹瀉者:因銀耳性潤而膩,脾胃虛寒、易腹瀉者,若食後腹瀉,則應少食。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古代以銀蓮湯防秋燥,中醫食療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