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知多一點(二)炮製與應用

辜炳銳博士 | 2025-06-25

前文簡述地黃的產地及栽培史,本文則探討其炮製與應用。最早的地黃炮製見於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生地黃,蒸,取汁。」學者根據歷代藥著作所述,地黃的炮製方法,大致可分為清蒸法、酒製、醋製、蜜製、薑製等。

治療外感溫熱

經過諸醫家多年臨床應用實踐與總結,現時地黃主要分為(生)地黃及熟地黃。中醫藥教材中,地黃稱為乾地黃或生地黃,《藥典》將「生」刪除,其目的是避免使用上的混亂;在明代以前,尚未有熟地黃的炮製加工,先賢所使用的地黃主要為生地黃及乾地黃,前者以鮮品直接使用,後者則把鮮地黃曬乾或烘焙後使用,隨着熟地黃的出現,為了與其區別則把乾地黃易名為生地黃,以鮮品使用則名為鮮地黃。

生地黃味甘、性寒,歸心、肝、腎經,主要功效是清熱涼血,用於治療外感溫熱病中的營分熱證和血分熱證,亦可治療內傷雜病中的血熱妄行。因其性寒涼,直入心、肝經,心主血,肝藏血,故生地黃能直入血分以清熱涼血。但在治療營分熱時,生地黃必須配輕清宣透、清熱解毒之品,如金銀花、連翹、竹葉等,方劑如清營湯,以體現葉天士(清代名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治則,使涼血之品入於營分以清泄營熱。血得熱則行,熱又能灼傷血脈,故血分有熱,往往易見血熱妄行出血諸證,故元代葛可久於《十藥神書》云:「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生地黃性寒,血得寒則凝,又因其色黑,固有止血之功,不論是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凡因血熱所致者均可使用。

鮮地黃因未受烘焙,寒性更甚,長處是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網上圖片)

鮮品保存不便

生地黃另一功效為養陰生津,因其質滋潤多液,味甘能補,又入血分,故能養陰,善治各類陰虛諸證,特別是溫病傷陰之證。生地黃不只清熱涼血,又具養陰增液以補因熱邪所傷之陰津。

鮮地黃與生地黃作用基本相類,但因鮮地黃未受烘焙,體潤多汁,寒性更甚,故長於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若熱病津傷,口渴多飲者,更可直接搗汁沖服,效果尤佳。但鮮品在保存、運輸上皆不便,故市場中罕有。上述地黃均質潤性寒且滯,最易傷陽礙胃,故凡脾虛濕滯、食少腹滿便溏者,應當忌用。

作者為註冊中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

[信健康] 續談地黃能養陰生津,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