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檢測新科技 腸道微生物標誌物檢驗

侯婧醫生 | 2024-11-14

大腸癌是全球最常見腫瘤之一,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在2022年,大腸癌導致2270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5.4%。

近十年來隨着診療方面進展,總體死亡率呈下降趨勢,腫瘤早期治癒率可高達90%以上,而晚期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不足10%。

大腸癌由大腸腺瘤緩慢發展演變而來的生物學特性,使其成為本港繼子宮頸癌之後,政府為合資格人士提供篩查的第二種腫瘤。然而,大腸癌篩查計劃自2016年推行以來,總體覆蓋率並不太高。可能原因包括市民重視度不足,認為「大便隱血測試」(FIT)不準確,並擔心之後可能要做大腸內窺鏡風險,又或難以耐受做大腸鏡前的腸道準備。如何提高早期大腸癌篩查的準確性、接受度和安全性,成為近年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方向。

新技術理論

最近診症時多了很多患者詢問以檢驗糞便裏的細菌,用非入侵性方法檢測大腸癌的新科技,此文詳細解釋一下此項技術的理論和應用。

大腸癌發生與很多因素相關,比如飲食、遺傳、性別和年齡。近年來,科學界隨着微生物學發展,愈來愈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Gut microbiome)在大腸癌發展中,亦扮演了十分重要角色。

大腸癌患者具有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群,其中幾種細菌更具有促進大腸癌發生的作用,例如核梭桿菌、產腸毒素的脆弱擬桿菌等等。本港某間著名大學團隊的研究重點,就在於探索腸道微生物標誌物在檢測結直腸腫瘤方面的可行性。

上述非入侵性大腸癌檢測方法,是該大學醫學院超過十年的科研成果。在家簡單地採集小量糞便送檢,即可在2至4小時內得到檢測報告,對大腸癌敏感度高達93.8%。此項檢查不僅屬非入侵性的無創檢查,而且對腸道息肉的敏感度也比傳統的FIT高數倍。檢查前可以正常飲食,不需要服用瀉藥進行腸道準備,只是檢查前2至4周避免使用抗生素,最好不要服用益生菌,以免影響檢查結果。

從糞便驗菌

該大學團隊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文章顯示,使用「宏基因組測序分析」的方法,經過對比「大腸癌患者組」和「健康對照組」的糞便,找出了了5種相關細菌基因,包括有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克氏擬杆菌(Bacteroides clarus, Bc)、腸玫瑰花杆菌(Roseburia intestinalis, Ri)、哈特瓦伊梭菌 (Clostridium hathewayi, Ch)和一個不明菌屬(m7)。Fn、Ch和m7在大腸癌患者中增多,Bc和Ri則減少。而Fn在檢測大腸癌方面的表現最好,敏感性和特異性均接近80%。雖然其他幾種細菌與大腸癌的相關性不如Fn,但聯合基因檢測,可以進一步提高準確性。

3年後,大學團隊再次發表的研究中,公布了一種屬於拉克梭菌(Lachnoclostridium)編碼為m3的新基因,並將檢測組合重新調整為Fn、m3、Ch、Bc和FIT。這次新發現最大突破,在於m3對大腸息肉檢出的優勢。這研究分析了逾一千名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發現m3不僅是大腸腺瘤的良好微生物標誌物,它的定量水平在健康者、大腸腺瘤和大腸癌患者中,也有逐步升高的趨勢。特別是針對早期良性小息肉,傳統FIT檢出率幾乎為零,而m3的敏感性為44.2%。如果兩者聯合,FIT可以提高m3對大腸息肉,特別是惡性入侵性息肉的敏感性至56.8%。

總括來說,新科技的大腸癌糞便檢測共包含3種致病菌(Fn、m3、Ch),一種益生菌(Bc)的基因測定,和大便隱血測試。結合m3和FIT對大腸息肉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51.5%和78.1%;結合四種細菌和FIT對大腸癌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3.8%和81.2%。這些數據證實了新科技大腸癌檢測既優於傳統無創的FIT,又可以較精準地找出大腸息肉及大腸癌患者,讓他們可及早接受進一步診治,同時亦減少非必要的大腸鏡檢查。

若想維護腸道健康微生物環境,離不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健康飲食配搭,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吸煙飲酒,以及恒常運動等。

文末,希望讀者們在了解這項新檢查的同時,也要重新認識腸道菌群的重要性。維護腸道健康微生物環境並非靠吃維他命或者益生菌,而是離不開自幼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選擇健康飲食配搭,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吸煙飲酒,以及恒常運動、情緒管理等等。對腸道健康和大腸癌檢測有興趣和疑問的朋友,歡迎諮詢你的家庭醫生。

www.hkcfp.org.hk

撰文 : 侯婧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腸道健康可減大腸癌,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