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都市人精神衞生意識?

陳仲謀醫生 | 2024-10-15

上星期四(10號),是今年的「世界精神衞生日」或稱「世界心理健康日」。

世界心理衞生聯盟與全球超過150個國家的有關機構於1992年召開首次大會,訂定每年10月10日為「世界精神衞生日」,旨在推廣全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世界衞生組織(WHO)在當時已經準確預測,在2020年抑鬱症會由「人類最大負擔的疾病」第4位,爬升到第2位;更推斷將在2030年躍居首位。

要注意是精神病包括林林總總的分類,而單是抑鬱症就能「獨佔鰲頭」,成為人類身心健康大敵。

在本月,香港和大灣區的有關組織紛紛展開「精神健康」講座、研討會和推廣活動,希望普羅大眾進一步認識和重視個人心理健康。今年4月「世界衞生日」的主題是「我的健康,我的權利」。健康代表身體和精神配合運作正常,是每個人的權利,而享權利者,必須要有義務和責任。所以,筆者延伸這個主旨為「精神健康人人有責」。近年,全球70億人的精神健康日走下坡,問題愈益嚴重;COVID-19的爆發,使情況雪上加霜。如果形勢繼續惡化,或會出現「精神海嘯」,令某些地方成為重災區,災難性較「區域性戰爭」,可能不遑多讓。

精神病和其他疾病有些不同,在於其誘發點是由內外因素交織而成,而當中構成重點也非常複雜:遺傳因子、成長環境、教育、感情、意外、工作、住房、其他疾病、經濟及年老等。病人受着各種因素的負面影響,承受與日俱增的壓力,在擔負最後一根稻草後,便會病發,但之前的症狀大多數有跡可尋。如果我們能自省,及早求醫,實效必然事半功倍。中國傳統智慧有兩句發人深省的醫學名言:「上醫治未病」、「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市民大眾如果能夠掌握更多有關知識,便可以用低成本管理自己的精神健康;如遇上本身不能解決的問題,便會及時就醫,減省時間和醫藥費。如此一來,市民患上精神病的機會減少,病人、家人和照顧者的痛苦憂慮就可相應減低;並會節省公共資源的耗費。這種做法早在公眾熟悉的病症中實行,例如:糖尿病。

「上醫治未病」,市民大眾如果能夠掌握更多有關知識,便可以用低成本管理自己的精神健康。

務須「提神」

大家都知道要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需要盡力減少攝取糖份,多做運動和減肥,這幾乎是共識,是個人責任。可惜,亞洲地區,包括香港在內,市民對精神病的認識相對不足,加上某些媒體的渲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對精神病的歧視、污名和標籤化,構成一種「無知心態」——缺乏同理心,胡亂猜測誰是病人而敬而遠之;形成有人對精神病噤若寒蟬,不敢向別人提及病情和請求協助,錯誤製造一種「禁忌」,嚴重妨礙醫治,對社會百害而無一利。

香港人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在當局宣傳下,已經比以前有所進步,但仍然未達普及的標準,在中小學引入有關知識作為「必修科」,必須盡快落實。目前,政府當務之急,是加強宣傳,好像在打擊網上騙案中大力宣揚的「提子」(提防騙子);而推廣精神健康,則可選用「提神」(提起精神),衍生為「提防精神問題」。

借鑑南韓

本月初,香港舉辦了一個國際精神健康研討會,期間有一位研究自殺的韓國專家,宣講了一個耳目一新的報告。眾所周知,南韓的自殺率多年來位居亞洲榜首。為了應付這個令人痛心的難題,該國在2011年成立了一個「防止自殺協會」,用心打造預防自殺的方案,名為Gatekeeper(守門人)計劃,自此自殺率有明顯下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韓推廣精神健康教育的經驗,絕對值得香港借鑑。

這個計劃其中之一的項目,是仔細研究每一宗自殺個案,找出原因、徵兆和可能解決的方法(怎樣及早偵測有自殺意圖的蛛絲馬跡,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及應該向哪些專業人士求助和爭取相關資源),攝製成短片,調節每一個版本的內容,去配合不同群組(青年、學生、工人和軍人)的民眾觀看,以推廣精神教育,特別是防止自殺。還有,該組織製作了一個3小時濃縮課程,綜合眾多有用資料,向參加者在短時間中,灌輸上述最要緊的知識,希望他們能學以致用。據說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00萬韓國公民完成課程,這幾乎是全國人口的10%。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韓的經驗值得我們去借鑑。不是說香港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工作,而是不夠全面,及沒有可靠的持續性。無疑,如果能及早介入精神問題,效用必會事半功倍。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借鑑韓國精神健康啟示,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