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皇帝食「七分飽」之「小碗小盤」法

在清代宮廷,皇帝每日用膳所使用的碗盤,從不是我們今日所見的家常器皿,而是經過精心設計與精準控制的「細器小器」。看似造型華麗的皇家用具,實則內含深遠節食智慧──透過「小碗小盤」視覺限制與份量控制,讓皇帝每餐自然保持在「七分飽」。
根據《清宮御膳器錄》與《故宮藏器圖鑑》記載,皇帝每日所用御碗直徑不超過10公分,容量約180毫升;用於裝菜的碟子則多為「淺口小盤」,一次盛量不超過三口菜分。
乾隆帝特別喜歡用「粉彩描金小盞」、「黃地玲瓏小碗」等精品瓷器,不僅美觀,更有一句御語曰:「器小味細,心亦靜。」點出御膳制度背後的養生哲學──以器皿限制食量、以視覺創造滿足、以精巧促進節制;此外,內務府規定:「御器宜小,不可大盛,恐生多食之心。」宮廷早知道大器易使人貪食,小器反而有助控制飲食份量。中醫講究「度為養生之本」,其中「度」即分寸、份量、節制。若份量太多,則脾胃受困、氣機失調;若份量剛好,則食入即化、氣血自生。《養生論》提及:「器者,導食之舟也。舟宜穩,食宜度。」意思是,器皿不僅是裝載食物的工具,更是幫助人建立「食量尺度」的參照。
當器皿過大,人容易在「還有很多」視覺刺激下不自覺多食;反之,小碗小盤讓人感到「夠了」,甚至產生「我吃得節制」的心理滿足感。這正是宮廷利用器物來實現「七分飽」的邏輯。
視覺飽足假象
根據《哈佛健康心理期刊》與《營養與行為學報》研究,人們對「吃了多少」的認知,受到碗盤大小的強烈影響,這稱為「視覺飽足假象」(Visual Satiety Bias)。實驗發現:
一、使用大碗者比小碗者,多吃了22%到30%熱量。
二、大盤會使人以為吃得不夠;小盤則讓人更快感到滿足。
三、視覺滿足會誘發「飽足訊號」提前釋放,即便實際熱量較低,仍會覺得「夠了」。
這與清宮利用細器控制皇帝食量的方式不謀而合:器皿本身就是隱形的飲食引導者,幫助無痛節食。你毋須像皇帝那樣使用精雕細琢的御器,只需在日常生活做幾個小改變,就能讓這古老養生智慧發揮現代價值:
一、使用小碗小盤盛飯與菜:主食裝在直徑10cm以下的小碗中,菜餚分盤盛裝,避免堆疊式進食。
二、先盛好再吃,不要邊吃邊添:預先設限的份量,能幫助大腦建立「完成感」。
三、避免用深盤:容易看不清吃了多少。
四、為家人準備個人份量餐具:尤其對小孩或長輩,用小器皿建立食量意識,可預防過食與肥胖。
五、培養慢食儀式感:搭配小碗食具,細嚼慢嚥,自然吃得少又吃得巧。
宮廷中,吃的不只是美味與豐盛,更是規矩與節度。乾隆帝曾說:「美在量中,不在滿也。」他的意思:真正的享受,並非把食物吃光光,而是在剛剛好的份量裏吃出滋味、留住餘韻。現代人處在食物過剩、資訊爆炸的時代,控制食量比吃得多更難得。與其逼自己節食,不如換個器皿,從每一餐的分裝與設限中,建立起自然、無壓的「七分飽」生活方式。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續談皇帝七分飽益處,中醫食療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