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皇帝養生法 食後診斷保健

李思齊教授 | 2025-07-08

在清宮御膳制度,有一獨特而嚴謹的設計──每次皇帝進膳完畢,太醫都要「進脈」,即診脈觀氣、查舌問感,記錄皇帝的食後身體反應。這並非形式上的多餘,而是整個保健實踐體系中的「回饋機制」;透過每日觀察皇帝進食後是否氣滯、脘脹、倦怠、易怒等,調整未來膳單,這種「飯後檢討」制度,是皇帝能長年維持脾胃健康、少有飲食積滯的根本關鍵。

根據《內務府醫案錄》、《太醫院值日簿》記載,皇帝每日三膳皆有專責太醫在旁伺候,飯後10至15分鐘內,太醫須向皇帝奏請進脈,包括:左右手寸關尺三部脈診、舌苔觀察(是否厚膩、發紅、乾燥)、皇帝主動回報食後感受(是否飽脹、乏力、氣悶、思睡)、氣息觀察(是否短促、浮沉、滑數)等,如有異常,太醫會當場上奏:「萬歲脈滑帶弦,今膳或過油厚,請明日節膳一二品」或「萬歲神倦氣弱,請補蔘湯少添紅棗」,所有觀察會寫入《御膳後醫察錄》,並影響次日菜單與進膳安排。

控制食量依據

乾隆帝曾多次因飯後脈浮滑,命內務府減去葷品數道,改以山藥、小米粥為主,並自稱「已過七成,乃失度也」,這說明皇帝對於「食後感」的重視與覺察,是他能控制食量的根本依據。

中醫強調:「察其飲食之後,知其脾胃之情。」飯後身體的反應,是判斷是否過飽、食物是否適宜的第一指標。如進食過量或不當,飯後常出現以下現象:氣滯型:腹脹氣悶、胸口不暢、打嗝不斷;濕熱型:口乾舌燥、舌苔黃膩、大便不爽;脾虛型:飯後倦怠欲睡、四肢沉重、氣短乏力;肝胃不和型:胃部脹悶易怒、情緒起伏、飢不思食。

這些症狀一旦出現,代表上一餐食量或內容已超出脾胃等承受範圍。若能及時調整,可避免小病積成大患,這正是太醫「食後診脈」養生之道。

建立覺察連結

我們沒有御醫,仍可透過簡單方法,把「食後診察」融入生活:

一、餐後10至15分鐘靜坐,觀察腹部是否舒暢、有否撐脹感。

二、記錄每日三餐後的飽足感(1至10分),5至7分飽最為理想。

三、建立「食後日記」,記錄「今天吃得如何?」「是否超標?」等。

四、搭配餐後脈搏、情緒、舌象的觀察練習,了解身體變化。

五、每周回顧一次飲食紀錄與身體反應,找出「吃過頭」原因。

這些做法雖不複雜,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建立身體與食物之間的覺察連結,讓你吃得更有節奏,也更有信心掌握養生之道。皇帝能維持每日不過飽、脾胃常清,並非因為自律強,而是因為他每天都有回饋、調整、紀錄和警覺。這種制度,讓飲食有度變成一種「生理與行為的對話」,而非純粹靠忍耐。

我們現代人,若能在每一餐之後,多花幾分鐘觀察自己身體的反應,就等於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太醫制度」。懂得觀察,就能懂得調整;懂得調整,就能穩定節制;這正是飲食有度最真實的根本修行。

從皇帝食後診脈制度中,我們學到的是:飲食有度的背後,是每日細緻的觀察與修正。飯後十分鐘的關注,換來的是脾胃一生的安寧。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續談皇帝健體療法,中醫食療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