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草藥──黑面神

辜炳銳博士 | 2024-05-02

黑面神是大戟科植物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Linn.)Hook. f.)的乾燥嫩枝葉。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等地,亦為香港常見植物之一。因其葉脫落後,不久變成黑色,故名「黑面神」;葉常有潛葉蠅幼蟲啄食葉肉,形成隧道,從葉面觀之如白篆文,故又名「鬼畫符」。

本品為常綠灌木,高可達3米。莖多短分枝,分枝大多在同一平面呈近2行排列;葉互生,成2行排列,革質;葉片卵形或近橢圓形;葉尖急尖或鈍,葉基楔形;雌雄同株異花;雄花在小枝下方垂懸,萼陀螺形;雌花在小枝上方,宿存萼像碟形。花期4至9月。蒴果圓球狀,有宿存的花萼。果期5至12月。

藥用歷史悠久
黑面神藥用歷史悠久,最早見於明代何克諫《生草藥性備要》:「味甘,性寒。散瘡、消毒,洗爛口、膝瘡,解牛毒。偶見諸毒,食此必見香甜。一名膝大治,一名鍾馗草,又名狗腳刺。其根,浸酒飲最妙。」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引《嶺南雜記》:「產粵,道旁小樹也,狀如木蘭,亦類紫薇,高一二尺,葉大如指頭,頗帶藍色,葉老則有白篆文如蝸涎,名鬼畫符,葉下有小花如粟米,至晚香聞數十步,恍若芝蘭。又名蚊驚樹,暑月有蚊,折此樹逐之,即驚散。」民國蕭步丹《嶺南採藥錄》謂:「葉尖長,味甘,性寒,散瘡消毒,洗爛肉,治漆瘡;其藤,人遇食之,則覺香甜,解牛病熱毒,其根浸酒良;凡乳管不通而乳少,搗爛其葉,和酒糟蜜糖服之。」

黑面神藥用歷史悠久,但它有毒,服用前必須先諮詢中醫師。(網上圖片)

不宜過量服食
本品是兩廣地區常用嶺南草藥,如以全草煎水浸洗患處,能治灰指甲。《福建藥物志》記載以鮮葉適量,搗爛絞汁,調雄黃末塗患處,能治帶狀皰疹。《全國中草藥彙編》載:「黑面葉(鮮)30g,東風橘、芒果葉各15g,紅糖9g,水煎服,每日1劑,用於慢性支氣管炎。」「黑面葉適量,煮水坐盆或陰道沖洗,每日1次,用於陰道炎,外陰瘙癢。」
儘管黑面神有一定藥用效果;但本品有毒,內服不宜過量和久服,否則引致嘔吐、頭暈、中毒性肝炎。孕婦禁服。各位在使用任何中草藥時必須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講師

[信健康] 黑面神藥不宜過量服用,醫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