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感是什麼一回事?

吳崇欣 | 2022-10-25
個案中的女子平日會嚴格地規管自己飲食,但暴食時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當我們的自身(self-identity)和他人分不開,我們就很難感到有控制感。
我的快樂倘若很大程度建基於你的快樂,那麼我就會對你的不快樂很敏感,甚至心生抗拒,會為你不開心而生氣:「你幹嗎還不滿足?你要我怎樣做才成?」
K和「飲食失調」已經相識幾年,算是老朋友了。近幾年她和這個老朋友關係比較和諧,即使老朋友來坐坐,K不怎麼喜歡,也不至於會太厭惡它(自己)。
K的厭食症是自中六左右開始,當時獨自在外念中學,起初像大部分女生一樣想瘦一點,覺得這樣會好看些,開始份外注意每天吸收的卡路里;慢慢出現厭食症狀,極端地思想着食物和吸收卡路里,令她覺得心思都沒法放在當下,朋友邀請出外吃飯會感到有壓力多於快樂,因為K會立即想到要上網找那間餐廳的餐牌來看看,先想好自己可以吃的食物;到約會時又會跟朋友比較食量,如果覺得自己吃得比別人多,就會感到很羞愧,有時她會因此不斷鼓勵朋友們多吃一點。
後來,K一感到飽就會內疚,然後跑去吃瀉藥,或瘋狂做兩小時運動來彌補心裏罪惡感。
她過瘦的情形持續到大學,並慢慢加上暴食症狀──平日嚴格地規管自己飲食,卻不時一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高峰時,她可以買10件西餅然後一次過「幹掉」它們:吃的時候,除了首幾分鐘是快樂,之後其實反而更像機械人一樣不斷把食物往嘴裏送,吃完除了內疚,還覺得胃有點痛。這種一次過吃很多的情形,通常在晚間發生,因為日間都在嚴控飲食當中。
暴食衝動
研究顯示,很大部分長期厭食症患者都會慢慢出現暴食。K在暴食了幾個月後開始扣喉,因為覺得瀉藥不夠,她會扣喉至她能在嘔吐物中看見她想見到的食物為止。後來她還會故意飲可樂,因為經驗告訴她,這樣扣喉時會比較容易嘔吐。
K是在大三時自己來求助,因為她不想再暴食了,她因扣喉而令牙齒變壞,所以一開始治療重點是想減少暴食次數。
暴食的作用在K身上,有一種紓緩功效;可是這種紓緩同時也是壓力,因為K必須面對那份內疚;「吃的時候我是不思考,甚至連食物味道都不知道。」她無法言傳她的感受。在她做了一點記錄之後,才明白她是因為空虛感而暴食,當她覺得孤單、無聊、不知怎樣花時間好,加上身體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她就會有想暴食的衝動。
「買我喜歡的食物一刻很自由啊!」她說。她覺得,買食物那一刻喜悅,甚至超越了真正吃的時候。
我讓她回顧那自由的感覺在什麼時候出現過,她記起了,在大概10歲時第一次玩滑板的情形。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我站在那塊新滑板上,我掉了下來……這已經是第N次了,但我沒有放棄。看……我終於成功滑上弧形軌道!風吹在我頭髮上感覺真是太好!」
「你這刻覺得怎樣?」我問。
「實在太快樂了!很有控制感!很自由自在!」K閉着眼睛笑着說。
管束嚴厲
K為自己這個影像回溯感到不可思議,因為畫面實在太真實了。可是K後來沒有繼續玩滑板,因為媽媽不喜歡。媽媽是很愛美的人,從小很注重K外表,K無疑高大又漂亮,所以十多歲時已經當模特兒,媽媽因此很自豪,覺得K為自己爭了面子,因為畢竟她生的是女孩而不是男孩,在家族中受到不少白眼。
K和媽媽非常親近,爸爸長年在外頭工作,一年可能只有一半時間會留在家;所以K和媽媽是特別親密,K為媽媽受夫家的氣而心痛,她從小就很聽話,也為自己能令媽媽開心而自豪。
可是,這也代表了K必須接受媽媽嚴厲管束,包括什麼可以玩、什麼不可以、交什麼朋友等。
K很習慣順從媽媽意願,沒把放棄玩滑板的事放心上。「反正我都不想經常手腳瘀青,我還要當模特兒啊!」K從小被培養學琴棋書畫,可是有一部分的她很不舒適。她拿了一幅十多歲時畫的畫作給我看,一朵玫瑰被屈曲在一個精緻瓶子內,那些刺都刺在玫瑰身上、花瓣上,花兒正在淌血。
「媽媽不喜歡這張畫,我偷偷保留的。」她說的時候聲音很小,好像媽媽會聽到。
K幾乎沒法形容自己的經驗時不提起媽媽。她怕媽媽生氣、怕媽媽被看扁、怕媽媽的皺眉和眼淚,去到大學時期,這種怕,慢慢會以憤怒來表達,「你為什麼總是在哭?我又不是幹了什麼蠢事,我只是想試試和朋友去背包旅行一下而已!」
她帶着沉重內疚去掙脫母親的期待和情緒,同時,她很迷惑恐懼,她很害怕如果不依媽媽意思繼續當模特兒,她真的會一事無成,被人家看扁。
當她和母親距離愈來愈遠,內心不安也愈來愈烈,暴食幾乎是一種反叛的延伸,讓她可以透一下氣。
愈明白暴食在她身上的作用,她就愈知道怎樣可以取代它。
註:故事中的人物、背景不代表真實個案。
撰文 : 吳崇欣_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信健康] 避免暴食非難事,心理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有些患厭食症的人一感到飽就內疚,會瘋狂做運動來彌補罪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