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宜灸「大椎穴」

李思齊教授 | 2020-08-18
中醫認為,艾灸大椎穴,可溫通陽氣、清熱解表、祛風散寒除濕、調節人體免疫力等。

8月15日是三伏天的「末伏日」,但這天後,在早晚或雨後有時也感到涼意,故此,筆者提倡此時多艾灸大椎穴來提升陽氣,可預防秋冬高發的「寒病」,還可保護最易受風寒侵襲的頸椎。

三大功效

中醫認為,艾灸大椎穴,可溫通陽氣、清熱解表、祛風散寒除濕、調節人體免疫力等。這為預防天氣轉涼之後易發的感冒、腹瀉、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寒病」,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椎穴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是人體全身陽脈的交滙點。據傳統中醫理論,人體的經絡系統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其中,「十二正經」是十二條與臟腑直接相連的經絡,分為6條陽經和6條陰經。

「奇經八脈」則是8條不直接與臟腑相連的經絡,督脈即是其中之一。督脈位於人體後背正中,有「陽脈之海」之稱。而「十二正經」中的6條陽經,均於大椎穴滙入督脈,故此穴又稱為「三陽、督脈之會」、「諸陽之會」,艾灸此穴,有「灸一穴而通七經」的作用。在保證自己身體適合做艾灸的前提下,每日或隔日艾灸大椎穴15至20分鐘即可。

《醫經理解》中載:「大椎,椎骨之最大者也。」大椎穴位於後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時,低頭,頸部下端隆起處下方的凹陷處,約與肩齊平,即為大椎穴。傳統中醫認為,艾灸大椎穴還有以下三大作用:

1.防治亞健康:亞健康屬於中醫的「未病」範疇,即人體無明顯的疾病,但適應環境的能力會降低,生理和心理上也會出現種種不適。艾灸大椎穴有助提振全身陽氣,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改善亞健康的功效。

2.防治頸椎病:長期伏案工作、使用電腦辦公、低頭讀書玩手機、高枕臥位等,都會引起頸椎病變,甚至出現眩暈、麻木、腫脹、嘔吐、視力模糊、聽力障礙等症狀。中醫認為,艾灸大椎穴可促進和改善頸部血液循環,是治療頸椎病的重要穴位。

3.祛寒防感冒:夏季吹空調風扇,或者室外吹風等,脖子沒有任何防護,因此,「風」、「寒」等最易從頸部侵入人體,致使頸部氣血不通,「不通則痛」。且在感冒高發期,頸背部發冷,可能是感冒的徵兆。艾灸大椎穴,有撫陽固脫、祛風散寒等功效,故有助預防風寒引發的感冒等。

四生活法

天氣轉涼,頸椎最易受涼,故艾灸大椎穴護頸外,還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保護頸椎。

1.正確姿勢:坐着辦公時,腰部挺直,雙肩自然後展,眼睛與電腦距離約為35cm,每隔一小時左右適當活動一下頸部。睡覺時,枕頭的高度以10cm左右為宜。

2.頸部保暖:風扇和空調切忌對着頸部吹,日常坐臥也要避免頸部吹風受寒。

3.益頸運動:爬山和游泳是預防頸椎病的最佳運動方式。

4.飲食禁忌:少食生冷、過熱、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酒精也會加速頸椎退行性病變,故不宜酗酒。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員:文芊

 

[信健康] 秋冬大椎穴可通陽氣,中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