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解藥 情志養生

香港人經常受脾虛、濕困等問題困擾,如容易疲倦乏力、身體重墜、水腫、飲食失調、胃脹腹脹、便秘或腹瀉等,不少人已經常喝祛濕茶、進食健脾湯水或食療,甚至嘗試調整生活作息、做運動等,卻未必有顯著效果,或未能完全根治問題。
《黃帝內經》的重要觀念認為「百病生於氣」,其中「思傷脾」「思則氣結」,思慮過多會直接損傷脾胃之氣,令中焦氣鬱不通,繼而影響全身氣的運行,導致百病叢生。思慮可算是人類獨有的致病因素,《內經》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闡述了氣結的原理。

思慮過多致損傷
《黃帝內經》:「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志」是我們的志向、目標、方向,而為了實踐自己的志向,則需要有所思考。持續不斷地思考,為未來作出計劃和籌謀,則為「慮」。由此可知,思慮是有非常正面的價值,幫助我們一步一步地向心中的理想邁進。
然而,當我們失去、忘記自己的方向,被社會和他人影響時,則會感到迷失,導致思慮太過。例如一個人可能總是思慮自己是否有足夠錢財、有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與讚賞、是否應該增值自己等,卻忘記了最初只是想跟家人過着簡單幸福的生活。
回歸內在活得好
我們生活在資訊量極大的時代,每天追求和接受大量感官刺激,難以活在當下。當下其實沒有很難,只是單純好好地吃飯、走路、聊天、看書、聽音樂等,只是我們習慣了一心多用,忘記了簡單的美好,嗜慾無窮而令思緒不斷,讓人裹足不前、耗費精神。
《黃帝內經》說「思勝恐」,思慮繁多的背後卻是藏不住的恐懼,害怕自己沒有價值、沒有人愛、孤單寂寞,於是外在則不斷地鞭策自己更加積極努力,卻總是藏不住內在的空虛,畢竟每個人終將面對失去的課題。
從虛幻的過去和未來抽身出來,回歸內在找到自己真正的安全感,活好每一個當下,正是思傷脾的解藥。《黃帝內經》說聖人「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與各位互勉。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思慮過多致損傷,中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